看似荒诞,实则真实的心理疾病(1)
前段时间洛阳李浩性奴事件引起国人极大的震惊。被囚女人的毫不抵抗、争风吃醋以致血案、被救后还念李浩的好,并袒护他的行为尤其让人触目惊心,匪夷所思。后来有人分析这些受害者是产生了由于对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现实中有哪些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却真实存在的特殊心理现象呢?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照顾他们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由此事件而得名。研究者发现这种综合征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百拇医药
德国女郎妮古拉25岁,是斯图加特南部莫西根的儿科医生。当她与自己的瑞士女向导一起去哥斯达黎加度假时,被一伙手持冲锋枪的劫匪绑架了。然而75天后,正当德国人准备庆祝她的获释时,报纸却公布了妮古拉与绑匪维加双双坠入爱河的故事。对此,妮古拉承认了全部事实。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初看起来是一种特殊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和出现,与环境、社会、政治、文化各种因素都有一定关系,但人的生物学特性和心理因素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女人的所想所为,偏离了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变态心理,一般“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女人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心理变态。
首先是“变态人格”,又称为人格异常或人格障碍。一般是从儿童时期的人格缺陷发展而来,在青少年时逐渐形成,表现类型繁多。其中一种“悖德型人格障碍”近年备受人们关注,特点是其行为与整个社会规范相违背,忽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有反社会情绪。这种人对自己的行为从不深思熟虑,不考虑后果,也无内疚感,不知汲取教训,总是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 http://www.100md.com
另外可能有性心理障碍,也是变态心理的一种类型。绑匪的粗野、强暴、蹂躏或是其他特点也许正好满足了那些具有特殊性癖好者的苛求。
此外可能还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还有多种类型和表现,所以才把这种现象称为“综合征”。
还有心理学家分析则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如以人质为例,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第1,切实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只是让人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是毫不犹豫。
第2,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人施以小恩小惠,这是最关键的条件。如在人面临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水喝。
第3,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人得到,完全隔离了。
, http://www.100md.com
第4,让人感到无路可逃。
人质为什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帮匪徒逃命呢?心理学家认为: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托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治疗“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不仅限于心理治疗,更要依靠社会环境、法制、道德文化教育等综合力量,才会获得实效。
多重人格
有这样一种人,在他们身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格,他们在表现自己不同的人格时连写字的笔迹,甚至脑电波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人身上出现的两种或多种人格就等于是两个或多个具有各自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独立的人。这种现象叫多重人格,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
, 百拇医药
国外曾报道一例患多重人格的女性病例,患者名南希。她一身兼具三个人格,除最常出现的人格“南希”外,又有“凯蒂”和“丽莲”两个人格。“南希”胆小怕事。常感焦虑和抑郁,生活中依赖性很强。“凯蒂”对“南希”和“丽莲”一无所知,似乎在一个“黑暗的地方”生活。而“丽莲”则表现得颇为狡猾、迷人和世故;“她”对“南希”的一切了如指掌;对“凯蒂”的行为也稍有了解。后在治疗中通过催眠诱导发现,“凯蒂”是从南希14岁的人格中分裂出来的,因为那一年她看到了母亲的不轨行为,于是拿起刀子杀死了母亲。其实当时她有杀母冲动,并无真正砍杀行为。但在“凯蒂”人格中,她一直以为她杀了自己的母亲。“丽莲”是南希生第二个孩子时分裂出来的人格。那一年南希的父母告诉她,他们看见南希的丈夫在路上吻了一个女人。这个消息令南希大为震怒,使她再度达到几欲杀人的程度——于是便又分裂出“丽莲”人格,以处理这种犯罪冲动。
有关研究表明,多重人格的每一种人格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它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家庭特征;尚有不同的智商和视力;更甚者,有的对同一种药物竟也有不同的反应。而尤具戏剧性的是,有些人格还可相互交换意见,并合作进行各项活动。
, http://www.100md.com
过去认为,多重人格在人群中的比率是非常低的。但近年的发现表明,多重人格其实并非那么少见。平均来说,患者的转换身份数量接近15个。在分离性身份障碍中,女性与男性的患病比例约是9:1。但这些数据大多来源于个案研究,而非大样本的调查研究。障碍大多数情况下始于童年,一般在4岁左右。通常,障碍的形成是在7岁之前。一旦形成,如果未经治疗,障碍会持续终生。
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多重人格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大多数调查报告指出,在分离性身份障碍个案中,童年创伤的比例非常高。有心理专家调查了100个个案,结果发现97%的病人有过明显的创伤经历,通常是性或身体的虐待。68%的病人报告说有过乱伦。还有人分析了97个个案,95%的病人报告说有过身体和性的虐待。这些虐待包括被活埋,被火柴、冒着热气的铁器、剃刀片或者玻璃所折磨。但并不是所有的创伤都是由性虐待导致的。虐待期间或过后的社会支持缺乏也和障碍的形成有关。最后一项有关428名青少年的研究证实,高达33%~50%的分离障碍可归于杂乱、无支持感的家庭环境,其余则与个人经历和人格因素有关。其治疗方法,有格式塔疗法、精神分析法、支持疗法等。但所有疗法都离不开家人、朋友、同事等人长期而耐心的配合。
选择性缄默症
六岁的洋洋自从开始上学就慢慢不说话了,特别是在学校里。爸爸妈妈为此非常着急,经过多方打听,来到儿童心理咨询门诊部。, 百拇医药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照顾他们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由此事件而得名。研究者发现这种综合征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百拇医药
德国女郎妮古拉25岁,是斯图加特南部莫西根的儿科医生。当她与自己的瑞士女向导一起去哥斯达黎加度假时,被一伙手持冲锋枪的劫匪绑架了。然而75天后,正当德国人准备庆祝她的获释时,报纸却公布了妮古拉与绑匪维加双双坠入爱河的故事。对此,妮古拉承认了全部事实。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初看起来是一种特殊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和出现,与环境、社会、政治、文化各种因素都有一定关系,但人的生物学特性和心理因素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女人的所想所为,偏离了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变态心理,一般“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女人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心理变态。
首先是“变态人格”,又称为人格异常或人格障碍。一般是从儿童时期的人格缺陷发展而来,在青少年时逐渐形成,表现类型繁多。其中一种“悖德型人格障碍”近年备受人们关注,特点是其行为与整个社会规范相违背,忽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有反社会情绪。这种人对自己的行为从不深思熟虑,不考虑后果,也无内疚感,不知汲取教训,总是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 http://www.100md.com
另外可能有性心理障碍,也是变态心理的一种类型。绑匪的粗野、强暴、蹂躏或是其他特点也许正好满足了那些具有特殊性癖好者的苛求。
此外可能还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还有多种类型和表现,所以才把这种现象称为“综合征”。
还有心理学家分析则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如以人质为例,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第1,切实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只是让人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是毫不犹豫。
第2,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人施以小恩小惠,这是最关键的条件。如在人面临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水喝。
第3,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人得到,完全隔离了。
, http://www.100md.com
第4,让人感到无路可逃。
人质为什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帮匪徒逃命呢?心理学家认为: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托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治疗“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不仅限于心理治疗,更要依靠社会环境、法制、道德文化教育等综合力量,才会获得实效。
多重人格
有这样一种人,在他们身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格,他们在表现自己不同的人格时连写字的笔迹,甚至脑电波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人身上出现的两种或多种人格就等于是两个或多个具有各自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独立的人。这种现象叫多重人格,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
, 百拇医药
国外曾报道一例患多重人格的女性病例,患者名南希。她一身兼具三个人格,除最常出现的人格“南希”外,又有“凯蒂”和“丽莲”两个人格。“南希”胆小怕事。常感焦虑和抑郁,生活中依赖性很强。“凯蒂”对“南希”和“丽莲”一无所知,似乎在一个“黑暗的地方”生活。而“丽莲”则表现得颇为狡猾、迷人和世故;“她”对“南希”的一切了如指掌;对“凯蒂”的行为也稍有了解。后在治疗中通过催眠诱导发现,“凯蒂”是从南希14岁的人格中分裂出来的,因为那一年她看到了母亲的不轨行为,于是拿起刀子杀死了母亲。其实当时她有杀母冲动,并无真正砍杀行为。但在“凯蒂”人格中,她一直以为她杀了自己的母亲。“丽莲”是南希生第二个孩子时分裂出来的人格。那一年南希的父母告诉她,他们看见南希的丈夫在路上吻了一个女人。这个消息令南希大为震怒,使她再度达到几欲杀人的程度——于是便又分裂出“丽莲”人格,以处理这种犯罪冲动。
有关研究表明,多重人格的每一种人格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它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家庭特征;尚有不同的智商和视力;更甚者,有的对同一种药物竟也有不同的反应。而尤具戏剧性的是,有些人格还可相互交换意见,并合作进行各项活动。
, http://www.100md.com
过去认为,多重人格在人群中的比率是非常低的。但近年的发现表明,多重人格其实并非那么少见。平均来说,患者的转换身份数量接近15个。在分离性身份障碍中,女性与男性的患病比例约是9:1。但这些数据大多来源于个案研究,而非大样本的调查研究。障碍大多数情况下始于童年,一般在4岁左右。通常,障碍的形成是在7岁之前。一旦形成,如果未经治疗,障碍会持续终生。
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多重人格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大多数调查报告指出,在分离性身份障碍个案中,童年创伤的比例非常高。有心理专家调查了100个个案,结果发现97%的病人有过明显的创伤经历,通常是性或身体的虐待。68%的病人报告说有过乱伦。还有人分析了97个个案,95%的病人报告说有过身体和性的虐待。这些虐待包括被活埋,被火柴、冒着热气的铁器、剃刀片或者玻璃所折磨。但并不是所有的创伤都是由性虐待导致的。虐待期间或过后的社会支持缺乏也和障碍的形成有关。最后一项有关428名青少年的研究证实,高达33%~50%的分离障碍可归于杂乱、无支持感的家庭环境,其余则与个人经历和人格因素有关。其治疗方法,有格式塔疗法、精神分析法、支持疗法等。但所有疗法都离不开家人、朋友、同事等人长期而耐心的配合。
选择性缄默症
六岁的洋洋自从开始上学就慢慢不说话了,特别是在学校里。爸爸妈妈为此非常着急,经过多方打听,来到儿童心理咨询门诊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