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例学龄儿童口腔治疗时心理行为分析及治疗对策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46-02
【摘 要】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口腔科就诊时的心理行为。方法 将372例在口腔科就诊的儿童按年龄分3个阶段,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时的合作程度与治疗手段关系。结果 <3岁儿童诱导合作比例最低,3~6岁儿童诱导合作比例相对较高,7~10岁儿童诱导合作比例最高。结论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行为不同,在口腔治疗时应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取得信任和配合,才能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关键词】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症;口腔治疗;心理行为
儿童牙医学是研究婴幼儿至青少年的牙合系统,特别是牙齿的生长发育,以及牙合异常和口腔常见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一门学科。在儿童口腔疾病中,龋病所引起的各种牙病疼痛最为常见,也在儿童口腔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如何接待儿童是重要的。治疗儿童牙病时需要得到患儿的合作才能最好地完成治疗,因为患儿必须较长时间的张口接受治疗,有的患儿就难以接受,又有的有惧怕心理,凡此都需要医师与患儿之间的相互合作,消除牙科畏惧症,才能使治疗顺利完成。近3年来,我们在门诊工作中记录观察了口腔科372例儿童就诊时的心理诱导情况,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就诊患儿的年龄 372例在口腔科就诊儿童年龄范围为0~10岁,将年龄分为3个阶段即:<3岁,3~6岁,7~10岁;男:184 例,女:188例。
1.2 就诊原因 龋病35例,肿胀40例,疼痛160例,拔牙70例,黏膜病20例,牙外伤8例,萌出异常25例,形态异常1例,牙列异常3例,其他10例。
1.3 儿童合作分型 合作型:该型患儿乐意接受治疗,能与医务人员很好配合。诱导合作型:该型患儿在治疗中有恐惧或任性表现,开始时不愿接受治疗,但经医护人员解释、赞扬以及其他语言诱导,可以配合完成治疗。强制型:该型患儿不愿接受治疗,经教育诱导或恐吓均无效,最后强行使用开口器完成治疗。
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程度分级:0级:主动积极配合治疗;I级:经诱导,愿意并配合治疗;II级:诱导无效,必须强迫治疗。
2 结果
<3岁组儿童年龄小,理解力差,特别是<2岁的患儿,很难经过教育诱导变为合作,多采用强制性治疗,此期儿童诱导合作比例最低。儿童随着年龄增长,知识不断增多,思维能力增强,经教育诱导合作比例逐渐增高,不同年龄段组就诊合作情况见表1。
3 讨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对口腔医学体系产生重大影响。21世纪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疗效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理论、方法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本文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口腔治疗时的心理行为。
临床实践表明,不同年龄的患者尽管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都有牙科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存在,这在学龄前儿童中表现尤为突出。其原因是患儿进入诊疗室,离开父母后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害怕的心理,故不愿去诊疗室与医生接近,以哭闹等行为寻求亲人的帮助和保护,并拒绝张口让医生诊治。
由于患儿以往曾经历过不愉快的治病经过(如疼痛、不适、医生态度严厉等),造成患儿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障碍,出现与医师配合欠佳甚至不配合的现象,加之牙科检查治疗器械形态各异,患儿产生恐惧感,从而拒绝治疗。
牙科操作患儿产生酸痛感、开髓、拔髓时产生锐痛,均使患儿难以忍受,同时由于紧张、焦虑情绪的影响,牙科治疗中的不适往往被夸大,从而产生逃避和拒绝诊治的行为。
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必须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点,对患儿进行认真的心理疏导,提高患儿的自制力,并取得患儿的信任。
4 治疗对策
4.1 对于学龄儿童,口腔治疗应尽量在无痛、无味、无医源性创伤的情况下操作,动作轻柔,并向患儿保证治疗过程中无痛,去除导致患儿感到恐惧的主要因素。患儿在治疗中感到轻微疼痛时,可以向患儿许诺治疗即将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患儿往往会忍耐这种轻微的疼痛而坚持下去。口腔科的器械一般都较细长,呈针形,如探针、扩大针、拔髓针等,以及治疗时高速涡轮机发出刺耳的声音等均会引起恐惧而拒绝治疗,医护人员必须用温和的儿童式的语言向儿童解释治疗中所有器械的使用,比如把涡轮机的转动比作开小汽车,把水枪冲洗比作给牙齿洗澡,把打麻醉药说让牙齿睡觉,把拔髓比作抓小虫子等,让患儿理解各项操作,在思想上参与配合治疗。
4.2 充分利用儿童好胜心、自尊心、虚荣心、好奇心的特点,在治疗中夸奖、鼓励,诱导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儿童喜欢受到表扬,受到表扬后极为兴奋,往往能勇于克服困难,很好地配合完成口腔治疗。
4.3 对诱导不合作的患儿,可先让他们进入诊室,参观合作治疗的患儿,让他们受到启发,产生相互依存的模仿作用。在必要的情况下结合恐吓等强制手段。如诱导恐吓失败,在家长同意下进行强制治疗。对强制性治疗的患儿日后会有一定的心理损害,因此,强行治疗要慎重行事。
4.4 儿童好动,治疗时间不宜过长。除2岁以下患儿外,家长一律不陪诊。家长离开诊室,患儿失去依靠,对治疗十分有利。
因此,在儿童口腔诊疗时,采用合适的语言与情感交流,消除患儿恐惧、焦虑、紧张的情绪,建立医患间互相理解、尊重和依赖关系,提高儿童对口腔医疗环境的适应力,提高诊疗操作中患儿对疼痛的耐受力,保证医疗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四,石四箴. 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0-156., http://www.100md.com(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