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皮肤肿瘤 > 皮肤癌
编号:13781007
燃煤型砷中毒伴发皮肤癌之临床特点(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01
     【摘要】目的:探讨燃煤型砷中毒伴发皮肤癌的发病规律及特征。方法:从砷中毒疫区中选择中、重度砷中毒患者172例进行可疑部位皮肤活检,光镜及电镜下分析病理特征,共检出皮肤癌42例,对此42例皮肤癌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重度砷中毒患者172例中确诊皮肤癌42例(24.4%),其中Bowen病25例(59.5%),鳞癌11例(26.2%),基底细胞癌6例(14.3%),发生在手、足部位的病变占全部病变的64.3%。多发癌灶(两处以上)14例(33.3%)。结论:燃煤型砷中毒伴发皮肤癌为区域性特殊疾病,其发病周期长,发病特点和一般皮肤癌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砷致皮肤癌;燃煤型砷中毒

    Clinical featureofCoal burning arseniasis -concomitted

    GUO Yong-li WANG Guo-xia CHEN Wei-ming
, 百拇医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discipline and character of arsenicum- concomitted skin cancer..Methods: There were 42 skin cancer ofbiopsy that were taken from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density chronic arsenic poisoning of 172 cases.Analyzing the disease's pathological character across light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summarizing its clinical pathological peculiarity. Results: In 42 skin cancers there were 29 Bowen disease(69.0%);8 Squamous-cell cancinoma(19.0%) and 5 Basal-cell carcinoma(11.9%).Conclusions:Skin cancer by coal burning arseniasis is a especial disease.It has special trait.
, 百拇医药
    【Keywords】 Arsenicum-induced skin cancer; Coal burning arseniasis

    燃煤型砷中毒是由于当地居民长期燃用高砷煤导致生活环境污染而引起的慢性砷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地方病类型,它是一种以皮肤损害为主并累及诸多器官和组织的全身多系统受损的疾病。我国有报道的燃煤型砷中毒疫区主要在贵州省兴仁县交乐病区,病区受威胁人口约七万人,患病率约26.7%[1、2]。燃煤型砷中毒其特征性改变为皮肤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过度角化、角化疹、疣等[3]。流行病学调查认为:此型砷中毒的皮肤改变呈现出慢性渐进性演变过程,砷暴露时间和皮肤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在病区内有皮肤癌高发现象。大量的调查发现,当中毒病人脱离高砷环境后,其中毒时主要伴发的非皮肤病征消失相对较快,而多数病例遗留有明显的皮肤病征[4]。各种皮肤病征给中毒病人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特别是皮肤恶性病变,更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生存。

    目前就燃煤型砷中毒的流行情况、预防措施、致病机理、对机体各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等有部分相关文献,但关于砷中毒伴发皮肤癌的临床研究的报道很少。我们自1998年3月-2004年10月于疫区选择中、重度砷中毒患者172例进行皮肤活检,病理确诊为皮肤癌42例,通过对这42例皮肤癌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其临床发病特点。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选择:我们自1998年3月-2004年10月于疫区调查了解,按王连方1994年地方性砷中毒诊断及病情分度标准(附录1)确定砷中毒患者387例,在中、重度砷中毒患者中选择172例进行皮肤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皮肤癌42例,皮肤癌检出率为24.4%,其中男32例,女10例,男女之比约为3∶1。患者年龄42岁-76岁,平均54.9岁,砷中毒病期7-36年,平均时限为17.5年。

    1.1.2 病变发生部位、病理分型及分期情况:病灶部位:躯干14例,四肢末端(手、足)27例,阴囊1例,发生在手、足部位的病变占全部病变的64.3%。多发癌灶(两处以上)14例(33.3%),其中鳞癌2例,Bowen病12例;病理类型:42例皮肤癌中Bowen病25例,鳞癌11例,基底细胞癌(BCC)6例,其中Bowen病占皮肤恶性病变的59.5%,鳞癌占26.2%,BCC占14.3%;病灶大小:0.7cm×0.7cm~4.5cm×6.0cm,平均1.5cm×1.2cm,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1997年的最新分期标准,均为0-Ⅲ期患者。
, 百拇医药
    1.1.3 资料分析与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统计采用t检验(两组数据比较),计数资料统计采用方差分析(两组数据比较),以a=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 结果

    对42例皮肤癌患者的性别、发生部位、发病时接触高砷煤的时间及病理学资料等进行完整复习,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具体的数量化情况见表1。

    说明:接触高砷煤时间指患者入住高砷污染区时间,对疫区内出生者从出生时计算。

    注:*两两比较:Bowen病与侵袭性癌(鳞癌、BCC):P>0.05;**两两比较:Bowen病与侵袭性癌(鳞癌、BCC):P<0.01;***两两比较:Bowen病与侵袭性癌(鳞癌、BCC):P<0.01。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砷是皮肤癌的致病因素,砷中毒病人易患皮肤癌: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于1990年已确定砷是人类皮肤和肺的致癌物[5]。环境、饮水、燃煤等造成高砷污染的地区皮肤癌发生率比一般地区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在波兰、阿根廷、中国台湾等均有饮用高砷水引起皮肤癌高发报道。本组疫区内煤、环境、食物中砷测定结果均超出国家卫生标准数倍至数十倍,中重度砷中毒患者皮肤癌发生率高达24.4%。其致癌机理可能与砷中毒导致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过表达(可造成机体自发突变率增高)[7]、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抑制细胞凋亡)[8]以及砷致DNA损伤、抑癌基因突变、抗凋亡基因过表达等[9-11]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砷致皮肤癌的发病与燃用高砷煤时间、煤砷含量、年龄等相关[12、13],本组调查结果:接触高砷煤15-28年可出现侵袭性皮肤癌,砷中毒病人皮肤过度角化15年以上发生皮肤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研究结果和张爱华、李新华、李达圣等报道[12、14]等文献报道一致,与美国所报导高砷水地区发生皮肤癌时间平均为18年[15]基本相近。
, 百拇医药
    3.2 燃煤型砷中毒致皮肤癌临床特点:本组自1998年3月-2004年10月于疫区病理检查确诊皮肤癌42例,总结其临床特征为:①砷致皮肤癌有明确的长期高砷燃煤接触史;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40岁-70岁;③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1,明显高于一般皮肤癌的男女比例(2∶1),分析和病区内男性在劳作、生活中接触高砷环境的时间长、机会多有关。但Bowen病和侵袭性癌在性别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④此型皮肤癌多见于躯干、四肢,而一般皮肤癌多见于头颈等暴露部位;⑤砷致侵袭性癌与Bowen病的好发部位也有差异。侵袭性癌更多见于四肢末端,而Bowen病躯干所占比例较高。本组侵袭性癌发生在四肢末端者例占全部侵袭性癌的82.4%,发生在躯干者占17.6%,而Bowen病发生在躯干者占全部Bowen病的60%,发生于四肢末端者占4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⑥侵袭性癌多发于过度角化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和病人在劳作时(当地居民喜赤脚下田劳动)四肢末端更容易接触高砷污染物如土壤、食物、水等有关;⑦多发病灶病例多见,本组42例患者中14例出现多发病灶,发生率为33.3%,而一般皮肤癌多为单发病灶。⑧Bowen病占发病比例较大,侵袭性癌(鳞癌、BCC)相对较少。本组42例患者中Bowen病29例,占皮肤癌检出总数的近70%。统计还发现,Bowen病和侵袭性癌在高砷煤接触时间上有显著差异(P﹤0.01),分析高砷可促进Bowen病向皮肤侵袭性癌进展。, 百拇医药(郭永立 王国霞 陈文明 赵海波 张 宾)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皮肤肿瘤 > 皮肤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