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心肌梗塞
编号:13780067
脑血管疾病及急性心肌梗塞疾病的心理护理初探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03
     脑血管病及急性心肌梗塞疾病不仅死亡率高,而且恢复期长,后遗症多,易复发,常常使患者及家属感到厌烦,推动治疗的信心,病人常会产生自悲、恐惧等病态心理。本文通过对206例病人的心理分析,介绍心理护理对减少疾病的复发及早日康复的重要意义。

    一、脑血管病人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及临床表现

    脑血管病人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甚至智力、记忆力、定向力障碍,这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抑,表现出复杂的心理状态,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个类型:

    (一)抑郁型:以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思维迟缓、语言减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绝望厌烦,生活无质量,毫无生活勇气,无前途、无目标。

    (二)焦虑型:以焦虑、恐惧为主,常伴有情绪紧张、自卑、自负、失眠、多梦,不愿与人交流等。

, 百拇医药     (三)易激怒型:以情绪不稳,急躁易怒为主,缺乏耐心,心慌意乱,常因小事争吵。

    二、心理护理的实施

    (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这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也是心理护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护士的言语、表情、行动才能对病人发挥作用。如二便失禁的病人,护士要关心他们,不怕脏累,经常换床单,擦洗更衣等,同时进行语言安慰,不嫌弃,做到感情真实、诚恳,这样病人在得到护士照顾和关怀后,精神上就会感到安慰和充实。

    (二)观察和分析病人的心理动态,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情绪不稳期,说话要和气,注意言词的份量,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甚至每一个细小的表情都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而影响病情变化。如患者李某,门诊以脑血栓收入院,入院时右下肢活动不灵,右上肢只感无力、活动自如。同病室有一位脑血栓再发患者,右侧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护士在处置中无意说了一句:“你的病和他一样,后果不会太好。”李某闻此言后,心情特别压抑、恐慌,认为自己的病没有治疗价值了,不配合治疗,要求出院。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首先稳定病人情绪,组织全科会诊,会诊后告诉病人你的病属于轻型脑血栓,并向病人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已康复的病例,使患者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再配合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使病情得到控制并康复出院。
, 百拇医药
    (三)结合对疾病 后担忧、孤独等心理特征(孤独期)做好心理护理。脑血管病人的2/3为老年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亲朋好友及子女探视次数减少,使他们产生孤独感,甚至骂自己的子女不孝,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无人管了。针对病人的这一心理,我们以和疏导方式讲解子女不是不孝顺而是太忙,此病病程长不要急躁,要配合治疗,用恰当的语言给患者以安慰,使其精神上得到寄托,同时倾听患者心中的苦闷忧虑,同情和理解他的处境,经常到床边协助生活自理,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使患者心情大有改善,配合治疗,安心养病,很快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四)结合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与抑郁情绪(忧虑期),做好心理护理。脑血管疾病病程长,恢复缓慢,后遗症明显,易使患者产生忧郁、悲观、失望情绪,在护理上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进行心理。如患者张某,脑出血急诊入院,经抢救苏醒后,左侧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在疾病恢复过程中,患者突然食欲不振,饮食、饮水量明显减少,对这一变化,我们采用心理疏导法,使患者出真情,原来是怕增加家人的负担,以尽量减少摄入量来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次数。我们抓住这一心理变化,向病人说明饮食与肢体功能恢复的内在联系,讲解了医护人员的职责,病人早日康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指导患者用右侧肢体代替左侧肢体的能力,尽事能恢复其自理能力。由于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使病人逐步树立了占用疾病的信心。
, 百拇医药
    (五)希望稳定期,绝大多数病人希望医护人员关心自己,希望医院能满足自己生活要求,爱好;希望老资格医护人员进行诊,以便早日康复,重返工作岗位,我们要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指导督促进行功能锻炼,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康复。

    三、讨论

    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着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功能恢复缓慢,大多数不能完全恢复。因此,患者常会产生各种病态心理,并在各期出现不同心理特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心理因素与躯体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因素可通过一定途径引起生理变化,产生疾病。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尽可能帮助其解除心理障碍,减少不良刺激,克服负性应激心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 百拇医药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主要变化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由于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或持续性痉挛,部分动脉管腔发生急性闭塞,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坏死,患者可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饱餐尤其是高脂饮食后诱发心肌梗塞。临床表现为持久性胸骨后疼痛,左心功能不全,休克,心律失常,进行性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血清酶增高等,急性心肌梗塞中老年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当心绞疼发作时,心前区剧烈的疼痛使患者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压力,继之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

    (一)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特点

    1.焦虑心理。焦虑是预期发生不良后果的一种情绪反应,患者可出现不可名状的焦虑,表现为自我沉思,心慌,忐忑不安,一方面是由于胸疼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周围互不干涉不熟悉所致。患者入院后对自己的病情心中无数,尤其对病后的生活、经济、工作更是日夜思虑,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状态。

    2.紧张、恐惧心理。患者典型症状为胸骨后疼,胸闷,发作时疼如刀割,有一种濒死感,因此颇感紧张恐惧,入院后住入监护病房,由于监护病房的特殊环境和各种仪器在使用中出现的连续响声可导致恐惧。如一例男性患者,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入院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护,静脉输液两条通道,全身布满管道,病人因此产生心情紧张、恐惧。通过我们护士加强了心理护理,与患者谈心交朋友,并说明急性心梗虽有一定的危险,但也不是不治之症,使患者逐渐打消了顾虑,树立起占用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最终消除恐惧心理,最后好转出院。
, 百拇医药
    3、盲目自信,过分乐观。部分中年患者,在发病前无心脏病史,在心绞疼过后,对急性心梗缺乏全面的认识,不愿承认自己有病,一旦症状不明显时,不听医护人员的劝解和忠告,不愿意接受治疗和护理。如有一位42岁的男性患者,在病前任县税务局局长职务,年轻气盛,在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后,不相信医生的诊断,不承认自己病情重,一不卧床休息,二不听从医护人员的劝告,仍是大吃大喝,在一次饱餐后,突然出现猝死,经全体医护人员抢救无效,最终导致死亡。

    4.失助自怜。当患者认为对自己所处的处境没有控制能力并无力改变的时候,就会产生失助感,这是一种无能为力,听之任之的情绪反应,自我价值感丧失,感到生命受到威胁,表现为心境悲观,丧失信心,自责自罪,有的表现大发脾气。

    (二)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如何进行心理护理

    1.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中较严重的类型,部分患者思想负担过重,而情绪不佳,就必然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做好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 百拇医药
    2.首先应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医护人员应和蔼可亲,举止大方,使患 者心情舒畅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3.严禁医护人员在患者面前讲一些刺激性的语言,说话要有分寸,并应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不可将过喜、过悲的事情告知患者。

    4.进入监护病房的患者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应将监护室内各种仪器在使用中出现的响声给患者详细介绍,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5.对盲目自信,不重视病情,过分乐观的心梗病人,应反复讲明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有关合并症,以及在住院期间应该注意的问题,劝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安排生活。对焦虑心理的患者,可采取放松疗法,如学习气功,使患者自如地应用放松疗法去应付恶性环境的刺激和内部的焦虑情绪,使患者尽快康复。

    6.在急性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夜间迷走神经兴奋,使房室结的自动节律性降低,使心跳减慢,对慢性心绞疼患者,应在加强心理护理的同时昼夜监护心电图的变化,注意ST-T的改变,为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给患者以安全感,同时消除恐惧心理。

    7.对患急性心梗的患者应劝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劝其戒烟、戒酒,因为饮酒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加快粥样硬化诱发心绞疼而加重病情。

    在对急性心肌梗病人的整个心理护理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及分析,不同的心理素质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护理,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注意第一个细节的变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使患者真正做到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不仅身体上康复,也应达到心理上的康复。, 百拇医药(张 娟)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