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104
编号:13779442
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防治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04
     国外相对重视青少年的成瘾行为防治。美国网络成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o杨博士2009-04-21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治疗成瘾行为,尤其是对青少年,要多管齐下,从预防、引导、发现、治疗各环节一起努力。德国网瘾治疗负责人加尔纽博士则说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网络、手机仅是工具,不是朋友,德国心理诊所的治疗师由医学、心理和运动专家组成,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通过帮助孩子们远离“旧环境”,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英国心理学家坦尼娅o拜伦博士提出给网络游戏分级,由政府规定,一定的年龄只能使用限制级别的游戏。法国则禁止12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机。

    4.2 预防策略

    4.2.1 社会方面:首先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手机服务商的工作职责,加大查处力度,尽可能从技术层面净化虚拟空间,减少色情、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如美国出台《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规定所有公共网络资源必须安装色情过滤软件,否则就无法获得政府提供的技术补助资金。其次,提高对科研的投入,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学习先进国家的有效经验,少走弯路。其三,要加强公益平台的健康教育,宣传手机依赖的危害及法律风险,引导更多家长青少年产生自我防范意识。
, http://www.100md.com
    4.2.2 学校方面:首先,应积极开展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接收能力。通过班会,讲座,小课题等形式鼓励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讨论手机使用利弊、手机对身体的影响、手机接听礼仪,手机依赖的危害,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对“黑色”及“黄色文化”有警惕性,避免造成手机依赖症。其次,学校与有关部门配合建立不良短信的举报机制,有效控制有害短信在校园里的传播。在新生入学训练时就开始引导教育,防患于未然。既体现人性化管理,有彰显管理的纪律性。在处理使用手机的违规事件时,要避免简单粗暴,化冲突为契机,否则容易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第三,开展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活动,特别是对高危人群要加强宣教疏导。第四,强化手机积极作用,多维度营造绿色校园手机文化,开拓新的师生、亲子交流平台,如开展手机饰品设计大赛、铃声DIY、重大节日短信大赛 等活动,将手机使用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创新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4.3.3 家庭方面:父母首先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多鼓励引导,少批评讽刺,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培养课余兴趣,增加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其次家长应引导孩子如何合理使用手机,在选用手机时尽量选择功能不太复杂,合适学生使用的手机。另外,要多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动态及学校规定,互相配合,保持一致。
, 百拇医药
    4.4 治疗:

    目前无公认成熟方案,多参照网瘾患者治疗。笔者认为对于手机成瘾者的矫治,需要考虑成瘾的年龄、性别、沉迷的内容、类型、严重程度、学生的配合度等不同情况,综合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如有共病,或戒断症状严重,则需配合药物、物理治疗。总的来说,采用“家庭-个体-团体”综合干预效果较好,其中,家庭的态度是改变问题的关键。如果家长,急于求成,反反复复,没有建立稳定的关注方式,不仅与事无补,反而会使孩子失去信心,使用“破罐破摔”方式应对,给治疗造成更大的难度。在治疗之初,建立设置时要反复强调这一点,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可避免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手机并无好坏,关键是如何使用手机。青少年手机依赖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关注高危人群,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防治最好的效果。目前关于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研究还需要引起重视,需要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从依赖的不同类型、机制、特点等多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预防及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6]

    田丽.手机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以济南十二中为例.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12][18] Motoharu Takao, Ph.D., Susumu Takahashi, M.S.,Masayoshi Kitamura, M.A.Addictive Personality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9,12(5):501-507

    [3] 心理治疗学.全国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42-443

    [4] 师建国.手机依赖症.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 百拇医药
    [5] 侯建强,牛中奇,陈建华,白冰,黄华.手机辐射与人体头颅相互作用的仿真分析.中国生物医学工程报.2009,28(5):713-718

    [7] 杨波,秦启文.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心理科学.2005,28(1):32-35

    [8] Gerring R J,Zimbardo P G.Psychology and Life.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2002:316

    [9]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6-358

    [10] 刘素娟,闵凤.当代青少年短信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08,(90):62-65

    [11][13] 熊锦林.湖南省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湖南: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 http://www.100md.com
    [14] [15][16] Mercedes Sánchez-Martínez, M.D, Angel Otero, M.D., Ph.D.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 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unity of Madrid (Spain).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9,12(2),131-137

    [17] 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7):26-28

    [19] Bianchi A, Phillips JG.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5(8):39-51

    作者单位:350001 福建医学科学研究所门诊部(福建 福州), http://www.100md.com(黄林娟)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