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疾病的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084-02作者简介:张艳雄(1974.5-),男,本科,党员,主治医师,放射科主任。
脾脏属网状内皮系统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尽管磁共振、核医学和超声成像对其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CT仍是脾脏检查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因其具有高峰对比强化,特别是现代多排螺旋CT的应用,它具有连续数据采集和克服病人呼吸运动伪影的优点,从而使脾脏病理学的改变得以充分显示,对微小实质性病变和血管异常的检查更具有独到之处。本文就应用螺旋CT进行脾脏病变检查作一介绍。
1 检查方法
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非离子型造影剂按2ml/kg计算注射量,以3ml/s速度注射,动脉期为注药后27-30s开始扫描,门脉期为注药后60-70s。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螺距为1.0,5mm准直,层厚为10mm连续重建。延迟扫描(注射后3-5min)可对某些疾病的鉴别发挥更大作用。
2 正常脾脏的CT表现
脾脏位于左上腹,由淋巴滤泡和网状内皮细胞以及散在分布的血窦组成。脾脏的大小个体差异较大,在CT图像上其长轴不超过5个肋单元,厚不超过4.5cm,下缘不超过肝脏下缘,其前缘和后缘不超过中线[1]。在CT平扫图上正常脾脏密度 均匀一致。它的增强早期是不均匀强化的,这是由于血液通过血窦时分成两路到达脾静脉,一部分血液经过脾索通过“开放循环”到达脾静脉,余下的血液经过“封闭循环”直接建到达脾静脉,它不影响脾索血流,后者为一更迅速过程,由于上述原因,这种不同的血流就产生了不规则的和迂回的增强表现,这种表现被命名为网格状图形强化。约有50%的正常脾脏在动态CT上表现不均匀性增强,其中66%的病例可在血管造影中表现此种强化。这种不均匀性增强由于团状对比增强的缘故而在螺旋CT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在大多数CT扫描中都可见。这种增强模式可因病人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4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