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213-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加护理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对62例患者采用中药灌肠并且施以合理的情志、饮食、起居护理。结果:痊愈27例,好转33例,有效率96.7%。结论:中药灌肠加护理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较好方法之一。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灌肠;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积远端结肠,亦可遍及全部结肠。以长期反复的腹痛、腹泻及迁延难愈的脓血粘液便为特征。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沉重的精神负担。中药灌肠治疗由于药物能直达病所,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在肠道吸收,提高了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并可保护肠道溃疡面,改善局部血运,促进溃疡愈合。同时由于局部给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被破坏及胃肠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药物的利用度得到充分发挥。本病属于中医“肠癖”、“脏毒”、“泄泻”的范畴。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久病而致,以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发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1]。治疗上以健脾益气、调理肝肾、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祛腐托疮生肌等为法。对我科6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辅以饮食、情志、起居方面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积累了一些护理经验,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男37例,女25例,年龄23至76岁,平均年龄49.5岁,平均病程2至6年,且诊断均符合全国消化系统疾病会议制定的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稀薄、腹痛、腹泻、粘液多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反复发作,便后疼痛缓解,每当饮食不当、劳累后加重。经纤维结肠镜和大便培养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灌肠方组成治宜攻补兼施,祛邪为主,兼顾培土扶正。蒲公英90g、马齿苋60g、白头翁45g、黄芪90g、浙贝母45g、苦参30g、甘草15g。根据辨证加减,再根据临床不同症型采用相应中药以口服治疗。
2.2 灌肠药的准备先将草药加清水500ml浸泡半小时,后浓煎取汁150ml,温度以39°~41°C,过滤去渣备用。
, 百拇医药
2.3 方法 每晚睡前便后灌肠。将药液倒入清洁输液瓶内,插上输液器,剪去前端过滤器部分,连接一次性塑料导尿管,排气。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屈膝,臀下垫软枕。导尿管前端涂石蜡油,轻轻插入肛门10~25cm,妥善固定后打开输液器调节器,缓慢滴入,10~15min滴完后拔管,清洁肛周。嘱患者保留至少2h。10天为一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发病间歇期明显延长,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病变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大便镜检及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病变无明显变化。
3.2 疗效 62个患者中,治疗最长4个疗程,最短2个疗程,治愈27例,占43.6 %;好转33例,占53.2%;无效2例。占3.2%。总有效率96.7%。
, 百拇医药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护理本病多因情志所伤,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刺激等,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而发。情志异常波动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病程长,迁延不愈,且反复发作,患者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更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多关心和体贴患者,针对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对本病不同的了解程度,采取个性化和人性化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注意保护和遮挡患者隐私部位,保持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安静舒适,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增加患者的信心,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4.2 饮食调护治疗期间,饮食对本病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饮食以易消化、少纤维、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如豆制品、藕粉等。对有或可疑不能耐受的食物,如牛奶、花生等尽量避免,忌食辛冷刺激之品。烹调方法应以蒸、炖、煮、烩为主,忌油煎爆食物。可少食多餐,尽量减少肠道负担。劝戒烟酒,尽可能给肠道提供一个完好的吸收环境。湿热蕴结型宜进清淡流质、忌甜腻煎炸之品及生冷瓜果、辛辣刺激、海惺发物。肝气郁结型、气质血瘀型忌红薯、芋头、土豆等易胀气食物。脾肾阳虚型应注意保暖、温热饮食、多饮温水。寒湿困脾型鼓励患者多喝生姜红糖水或薏米、山药做粥食用。脾胃虚弱型忌食生冷瓜果、芝麻、桃仁等凉性润肠之品,可用黄芪、莲子、大枣等做粥食用。
, 百拇医药
4.3 中药灌肠的护理
4.3.1 灌肠时间选择在晚上临睡前。灌肠前嘱病人排便,排尽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内的气体和粪便,可以使乙状结肠、直肠处于空虚状态,增加了药液与肠道黏膜的接触面积,灌肠后不会增加肠道内的压力而产生便意,从而延长药液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临睡前肠蠕动减弱,利于灌肠液的吸收和发挥作用[3]。
4.3.2 灌肠的温度应保持在39°~41°C左右,也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适应情况调整温度,以患者自觉高于体温但无烧灼感为宜,灌肠液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进而影响疗效。适当的药液温度有利于药液的保留与吸收;温度过高会使局部肠黏膜充血水肿或烫伤,过低会刺激肠黏膜引起蠕动,均不利于药液的保留与吸收。
4.3.3 插管的深度应根据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所提示的病变部位调整,病灶在直肠者则插至7~10cm,乙状结肠插至15~20cm, 乙状结肠以上部位20~25 cm。
, 百拇医药
4.3.4 药液顺利滴入后根据病变部位转换灌肠后体位。直肠炎:左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乙状结肠炎及全结肠炎:臀部体位抬高10~15cm,左侧卧位→俯卧位→胸膝卧位→右侧卧位。每个体位保持15min,此方法可以扩大药液的弥散面积,延长保留时间,增加生物利用度[4]。
4.3.5 灌肠液必须在患者肠道内保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保留6 h以上治疗效果最好[5]。
4.3.6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每天排便频繁及插管,故应特别注意肛周护理。嘱患者每次大便后以软纸轻轻揩拭,擦拭动作宜轻柔以减少机械性刺激,之后用温开水清洗,并涂抹凡士林油。
4.4 起居护理 本病属本虚标实,易感受外邪及脾胃。因此,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做到起居有规律、动静结合。居住环境要保持整洁、安静舒适、避风冷、适寒湿。从而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目的。
5 讨论
, 百拇医药
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结肠粘膜,以溃疡为主。多因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损伤脾胃或情志伤肝,横逆犯脾,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水湿为主,郁而化热,湿热毒邪蕴结大肠而成。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肠道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记载,经历代医家推陈出新,不断总结经验,发展至今,此法实乃治疗肠道疾病之瑰宝。是利用肠粘膜吸收药物,直达病灶,有利用祛邪和组织粘膜的修复,同时经肠道给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被破坏及胃肠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药物的利用度得到充分发挥。此法安全可靠,病人易于接受,疗效好。护理人员在护理时,不但要熟练掌握灌肠技术,还要做好病人的饮食、情志、起居护理,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妍妍、李桂贤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8卷第1期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3] 陈绍娟、李春联、叶石才《全科护理》2010年11月8卷31期
[4] 王风美,韩娟.保留灌肠治疗下消化道疾病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02,8(8):726
[5] 靖立美,高秀芬,董晓玲.不同西药对中药灌肠液直肠保留时间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9): 540
作者单位:730050 甘肃省中医院, http://www.100md.com(陈辉 张小仙 柴玉琼)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加护理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对62例患者采用中药灌肠并且施以合理的情志、饮食、起居护理。结果:痊愈27例,好转33例,有效率96.7%。结论:中药灌肠加护理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较好方法之一。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灌肠;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积远端结肠,亦可遍及全部结肠。以长期反复的腹痛、腹泻及迁延难愈的脓血粘液便为特征。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沉重的精神负担。中药灌肠治疗由于药物能直达病所,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在肠道吸收,提高了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并可保护肠道溃疡面,改善局部血运,促进溃疡愈合。同时由于局部给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被破坏及胃肠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药物的利用度得到充分发挥。本病属于中医“肠癖”、“脏毒”、“泄泻”的范畴。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久病而致,以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发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1]。治疗上以健脾益气、调理肝肾、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祛腐托疮生肌等为法。对我科6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辅以饮食、情志、起居方面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积累了一些护理经验,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男37例,女25例,年龄23至76岁,平均年龄49.5岁,平均病程2至6年,且诊断均符合全国消化系统疾病会议制定的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稀薄、腹痛、腹泻、粘液多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反复发作,便后疼痛缓解,每当饮食不当、劳累后加重。经纤维结肠镜和大便培养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灌肠方组成治宜攻补兼施,祛邪为主,兼顾培土扶正。蒲公英90g、马齿苋60g、白头翁45g、黄芪90g、浙贝母45g、苦参30g、甘草15g。根据辨证加减,再根据临床不同症型采用相应中药以口服治疗。
2.2 灌肠药的准备先将草药加清水500ml浸泡半小时,后浓煎取汁150ml,温度以39°~41°C,过滤去渣备用。
, 百拇医药
2.3 方法 每晚睡前便后灌肠。将药液倒入清洁输液瓶内,插上输液器,剪去前端过滤器部分,连接一次性塑料导尿管,排气。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屈膝,臀下垫软枕。导尿管前端涂石蜡油,轻轻插入肛门10~25cm,妥善固定后打开输液器调节器,缓慢滴入,10~15min滴完后拔管,清洁肛周。嘱患者保留至少2h。10天为一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发病间歇期明显延长,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病变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大便镜检及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病变无明显变化。
3.2 疗效 62个患者中,治疗最长4个疗程,最短2个疗程,治愈27例,占43.6 %;好转33例,占53.2%;无效2例。占3.2%。总有效率96.7%。
, 百拇医药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护理本病多因情志所伤,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刺激等,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而发。情志异常波动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病程长,迁延不愈,且反复发作,患者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更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多关心和体贴患者,针对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对本病不同的了解程度,采取个性化和人性化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注意保护和遮挡患者隐私部位,保持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安静舒适,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增加患者的信心,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4.2 饮食调护治疗期间,饮食对本病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饮食以易消化、少纤维、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如豆制品、藕粉等。对有或可疑不能耐受的食物,如牛奶、花生等尽量避免,忌食辛冷刺激之品。烹调方法应以蒸、炖、煮、烩为主,忌油煎爆食物。可少食多餐,尽量减少肠道负担。劝戒烟酒,尽可能给肠道提供一个完好的吸收环境。湿热蕴结型宜进清淡流质、忌甜腻煎炸之品及生冷瓜果、辛辣刺激、海惺发物。肝气郁结型、气质血瘀型忌红薯、芋头、土豆等易胀气食物。脾肾阳虚型应注意保暖、温热饮食、多饮温水。寒湿困脾型鼓励患者多喝生姜红糖水或薏米、山药做粥食用。脾胃虚弱型忌食生冷瓜果、芝麻、桃仁等凉性润肠之品,可用黄芪、莲子、大枣等做粥食用。
, 百拇医药
4.3 中药灌肠的护理
4.3.1 灌肠时间选择在晚上临睡前。灌肠前嘱病人排便,排尽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内的气体和粪便,可以使乙状结肠、直肠处于空虚状态,增加了药液与肠道黏膜的接触面积,灌肠后不会增加肠道内的压力而产生便意,从而延长药液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临睡前肠蠕动减弱,利于灌肠液的吸收和发挥作用[3]。
4.3.2 灌肠的温度应保持在39°~41°C左右,也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适应情况调整温度,以患者自觉高于体温但无烧灼感为宜,灌肠液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进而影响疗效。适当的药液温度有利于药液的保留与吸收;温度过高会使局部肠黏膜充血水肿或烫伤,过低会刺激肠黏膜引起蠕动,均不利于药液的保留与吸收。
4.3.3 插管的深度应根据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所提示的病变部位调整,病灶在直肠者则插至7~10cm,乙状结肠插至15~20cm, 乙状结肠以上部位20~25 cm。
, 百拇医药
4.3.4 药液顺利滴入后根据病变部位转换灌肠后体位。直肠炎:左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乙状结肠炎及全结肠炎:臀部体位抬高10~15cm,左侧卧位→俯卧位→胸膝卧位→右侧卧位。每个体位保持15min,此方法可以扩大药液的弥散面积,延长保留时间,增加生物利用度[4]。
4.3.5 灌肠液必须在患者肠道内保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保留6 h以上治疗效果最好[5]。
4.3.6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每天排便频繁及插管,故应特别注意肛周护理。嘱患者每次大便后以软纸轻轻揩拭,擦拭动作宜轻柔以减少机械性刺激,之后用温开水清洗,并涂抹凡士林油。
4.4 起居护理 本病属本虚标实,易感受外邪及脾胃。因此,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做到起居有规律、动静结合。居住环境要保持整洁、安静舒适、避风冷、适寒湿。从而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目的。
5 讨论
, 百拇医药
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结肠粘膜,以溃疡为主。多因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损伤脾胃或情志伤肝,横逆犯脾,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水湿为主,郁而化热,湿热毒邪蕴结大肠而成。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肠道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记载,经历代医家推陈出新,不断总结经验,发展至今,此法实乃治疗肠道疾病之瑰宝。是利用肠粘膜吸收药物,直达病灶,有利用祛邪和组织粘膜的修复,同时经肠道给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被破坏及胃肠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药物的利用度得到充分发挥。此法安全可靠,病人易于接受,疗效好。护理人员在护理时,不但要熟练掌握灌肠技术,还要做好病人的饮食、情志、起居护理,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妍妍、李桂贤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8卷第1期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3] 陈绍娟、李春联、叶石才《全科护理》2010年11月8卷31期
[4] 王风美,韩娟.保留灌肠治疗下消化道疾病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02,8(8):726
[5] 靖立美,高秀芬,董晓玲.不同西药对中药灌肠液直肠保留时间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9): 540
作者单位:730050 甘肃省中医院, http://www.100md.com(陈辉 张小仙 柴玉琼)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结肠病 > 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