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血瘀证概述(2)
五 冠心病血瘀证与相关基因的研究概况
毛以林[10]用PCR法检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和健康人的ACE基因型。结果发现ACE基因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非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说明血瘀证与DD基因型关系最为密切,D等位基因型携带者可能是冠心病血瘀证的易感人群。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对冠心病的影响也是比较受关注的。Colombo[11]等人对201例冠状动脉诊断冠心病的意大利患者研究发现Asp/Asp基因型携带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Asp/Asp基因型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黄献平[12]等探索了凝血因子VII(FVII)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阻证侯及凝血因子VII活性的相关性,发现冠心病血瘀证组在基因型MM1和等位基因M1频率分布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认为FVII基因M1M1多态性和M1等位基因与冠心病血瘀证相关。吴依芬[13]用PCR方法检测检测冠心病血瘀证各证型患者结果显示:冠心病痰浊证、血瘀证与GNB3基因825TT基因型相关,认为GNB3基因825TT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血瘀证的易感基因。欧阳涛[14]认为ApoE第一内含子增强,BspLI位点的G/G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痰浊证及痰瘀互阻证的易感基因型之一。
, http://www.100md.com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病因素、发病机理、辨证分型、病理实质、相关基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扩展。冠心病血瘀证是一个复杂的疾病,研究不仅要着眼于局部,更要重视其整体特点。中医辨证又是一个比较主观化的过程,难免影响研究和分析结果。因此冠心病血瘀证辨证的准确性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客观化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杰,袁肇凯。冠心病血瘀证的病机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6,7,(4)7;613
[2] 王东升,袁肇凯,刘强等。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657
, 百拇医药 [3] 李佃用,李峻峡,李振彬等。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2):57-58
[4] 马晓昌,尹太英,陈可翼。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相关性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654
[5] 孙锡印,段学忠。冠心病中医证型间血液流变性的异同及辩治其影响[J]医药研究,1997,13(1):12-14
[6] 李磊,刘建勋。冠心病血瘀证病证结合客观化研究概括[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396-397
[7] 毛以林,袁肇凯,黄献平等。冠心病血瘀证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溶功能关系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学报,2004,24(3):29-31
[8] Johnson RR, Goegor JL, Taylor PR, et al Increase in the adhesion molecules P-selection in endothelium covering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Coexp fession with ICAM-1[J]Am J Patho,1994,144:952—957
, 百拇医药
[9] 尹克春,曾星。冠心病血瘀证病人血白细胞CD11B/CD18表达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3,1(7):381-383.
[10] 毛以林,袁肇凯,黄献平等.冠心病血瘀证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J]临床心血管杂志,1999,15(10):432-454
[11] Colombo MG, Andreassi MG, Paradossi U, et al. evidence for association of a common variant of the endothe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Glu298Asp polymorphism)to the presence, extent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Heart,2002,87(6)525-528
[12] 黄献平,袁肇凯,毛以林等。冠心病血瘀证凝血因子VII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6,4(2):23
[13] 吴依芬,周迎春,王刚等冠心病中医证型与GNB3基因C825T多态性的关联性分析[J]四川中医,2006,24(4):23
[14] 欧阳涛,宋剑南,李林,等冠心病痰瘀证侯与载脂蛋白E第一内含子增强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6):414
作者单位:510120 广东 广州 中山大学附属二院中医科, 百拇医药(宋曙霞)
毛以林[10]用PCR法检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和健康人的ACE基因型。结果发现ACE基因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非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说明血瘀证与DD基因型关系最为密切,D等位基因型携带者可能是冠心病血瘀证的易感人群。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对冠心病的影响也是比较受关注的。Colombo[11]等人对201例冠状动脉诊断冠心病的意大利患者研究发现Asp/Asp基因型携带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Asp/Asp基因型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黄献平[12]等探索了凝血因子VII(FVII)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阻证侯及凝血因子VII活性的相关性,发现冠心病血瘀证组在基因型MM1和等位基因M1频率分布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认为FVII基因M1M1多态性和M1等位基因与冠心病血瘀证相关。吴依芬[13]用PCR方法检测检测冠心病血瘀证各证型患者结果显示:冠心病痰浊证、血瘀证与GNB3基因825TT基因型相关,认为GNB3基因825TT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血瘀证的易感基因。欧阳涛[14]认为ApoE第一内含子增强,BspLI位点的G/G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痰浊证及痰瘀互阻证的易感基因型之一。
, http://www.100md.com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病因素、发病机理、辨证分型、病理实质、相关基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扩展。冠心病血瘀证是一个复杂的疾病,研究不仅要着眼于局部,更要重视其整体特点。中医辨证又是一个比较主观化的过程,难免影响研究和分析结果。因此冠心病血瘀证辨证的准确性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客观化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杰,袁肇凯。冠心病血瘀证的病机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6,7,(4)7;613
[2] 王东升,袁肇凯,刘强等。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657
, 百拇医药 [3] 李佃用,李峻峡,李振彬等。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2):57-58
[4] 马晓昌,尹太英,陈可翼。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相关性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654
[5] 孙锡印,段学忠。冠心病中医证型间血液流变性的异同及辩治其影响[J]医药研究,1997,13(1):12-14
[6] 李磊,刘建勋。冠心病血瘀证病证结合客观化研究概括[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396-397
[7] 毛以林,袁肇凯,黄献平等。冠心病血瘀证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溶功能关系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学报,2004,24(3):29-31
[8] Johnson RR, Goegor JL, Taylor PR, et al Increase in the adhesion molecules P-selection in endothelium covering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Coexp fession with ICAM-1[J]Am J Patho,1994,144:952—957
, 百拇医药
[9] 尹克春,曾星。冠心病血瘀证病人血白细胞CD11B/CD18表达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3,1(7):381-383.
[10] 毛以林,袁肇凯,黄献平等.冠心病血瘀证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J]临床心血管杂志,1999,15(10):432-454
[11] Colombo MG, Andreassi MG, Paradossi U, et al. evidence for association of a common variant of the endothe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Glu298Asp polymorphism)to the presence, extent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Heart,2002,87(6)525-528
[12] 黄献平,袁肇凯,毛以林等。冠心病血瘀证凝血因子VII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6,4(2):23
[13] 吴依芬,周迎春,王刚等冠心病中医证型与GNB3基因C825T多态性的关联性分析[J]四川中医,2006,24(4):23
[14] 欧阳涛,宋剑南,李林,等冠心病痰瘀证侯与载脂蛋白E第一内含子增强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6):414
作者单位:510120 广东 广州 中山大学附属二院中医科, 百拇医药(宋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