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现状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9-03--01
肺炎衣原体(C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源,可以引起鼻窦炎、咽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心内膜炎、重症大叶性肺炎。也是艾滋病、白血病等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目前CP在儿童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在国内多个地区引起流行。CP已经成为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第3或第4位最常见致病原。可造成1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因此在复习既往文献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儿童CP感染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地位,对儿科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原学:肺炎衣原体(CP)是一种严格的人类病原体,不存在动物中间宿主,仅有一个血清型。衣原体是一类专一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型微生物。1957年开始将其归类于细菌。1983年从患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大学生的呼吸道中分离到肺炎衣原体。是一种不能合成ATP,产生代谢能量的革兰阴性杆菌。衣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均含有DNA、RNA两种核酸,具有细胞壁,含有核糖体,有独特的酶系统,许多抗生素能抑制其繁殖。独特的发育周期包括具有感染性、细胞外无代谢活性的原体(EB)和无感染性、细胞内有代谢活性的网状体(RB)。EB可通过静电吸引特异性的受体蛋白黏附于易感宿主细胞表面,被宿主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摄入胞浆。宿主细胞膜通过空泡将EB包裹,接受环境信号转化为RB。EB摄入9-12小时后,分化为RB,后者进行二分裂,形成特征性的包涵体,约36小时后,RB又分化为EB,整个生活周期为48-72小时。释放过程可通过细胞溶解或细胞排粒作用或挤出整个包涵体而离开完整的细胞。RB在营养不足、抗生素抑制等不良条件下不转化为EB,从而不易感染细胞. 1989年正式定名为肺炎衣原体。
发病机制:CP通过呼吸道人与人之间飞沫的空气传播,也通过环境表面与人手之间传播。具体致病机理暂不明确。
临床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呼吸系统;症状以发热为主,高热多见,尤其在上呼吸道感染中被常被忽视。有相当一部分无症状感染为特点。CP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密切相关。
心血管系统:从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分离出CP ;硬灶中CP PCR检测阳性;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血清学试验证明CP感染;CP感染与血脂变化密切相关。CP感染者,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高于非感染者;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却明显低于低于非感染者。上述血脂变化是与冠心病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也是其致病机理之一。
实验室诊断:目前CP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病原、血清中检测到CP抗体或者PCR方法检测到CP的DNA。目前临床常用血清学检测CP抗体作为诊断CP感染主要手段。PCR与微量免疫荧光血清检测法对检测CP感染的比较,证实实时PCR在早期诊断上更有优势。
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CP感染的首选药物。
讨论:CP是我国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呼吸道疾病患儿CP感染率较高,春季和冬季是高发月份,夏季感染率最低。CP感染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童阳性率高于男童。各年龄段均可出现肺炎衣原体感染,但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以3岁以上儿童为主。3岁以下患儿也可以发病。在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喘息性疾病中的作用值得重视。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相关。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均显著高于临床缓解期及对照组。CP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期的重要诱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常规检测CP抗体,并且可以在CP 抗体出来前经验性给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提高患儿经验性用药选择准确性,并且提高疗效。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2周。特异性抗体IgM的检测是确诊CP感染的有效依据。CP感染引起大叶性肺炎多为混合感染,可以有肺炎支原体、病毒、细菌等混合感染,是难治性肺炎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肺炎衣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一,它通过呼吸道人与人之间飞沫的空气传播,也通过环境表面与人手之间传播。目前肺炎衣原体在儿童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在国内多个地区引起流行。(中国医刊 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2010)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医学研究生学报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关系2000)
肺炎衣原体已经成为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第3或第4位最常见致病原。可造成1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 2014)
肺炎衣原体是我国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在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中的作用值得重视。(中国妇幼保健 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研究2010)
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表现为不同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以发热为主,高热多见,尤其在上呼吸道感染中被忽视,特异性抗体IgM的检测是确诊 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有效依据。(海南医学 儿童急性呼吸道肺炎衣原体感染91例临床分析 2011)
3岁以内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较少,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染率增加;冬季感染率高可能与气候相关;大叶性肺炎、鼻窦炎所占比例高与患儿年龄偏大,免疫功能趋向成熟及反复感染有关。(苏州大学学报 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分布 2008)
呼吸道疾病患儿肺炎衣原体感染率较高,春季和冬季是高发月份(海南医学 儿童呼吸道肺炎衣原体感染1027例临床分析2013)
肺炎衣原体感染是诱发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常规检测肺炎衣原体抗体,暂定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疗程为4周,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以探讨制定相应的疗程。(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 的关系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相关,应对儿童哮喘肺炎衣原体感染加以重视。(儿童哮喘不同时期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 海南医学2013)
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臨床缓解期及对照组。肺炎衣原体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期的重要诱因。(儿童哮喘不同阶段肺炎衣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医学临床研究 2012)
肺炎衣原体儿童难治性社区获得性肺炎有较低的检出率,混合感染常见,易并发喘息。(成都地区儿童难治性社区获得性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多中心临床分析 2013)
哮喘患儿并发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率较高,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患儿经验性用药选择准确性。(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现状调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肺炎衣原体感染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女童阳性率高于男童。(孝感市儿童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2014)
女性肺炎衣原体感染率高于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出现肺炎衣原体感染,但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春季感染率最高,夏季感染率最低。(广西医学 肺炎衣原体1691例分析 2015)
儿童呼吸道感染有较高的肺炎支原体及肺炎衣原体感染率,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支原体、衣原体混合感染 以3岁以上儿童为主(国际呼吸杂志 600例呼吸道个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现状分析 2013), 百拇医药(刘晓斌)
肺炎衣原体(C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源,可以引起鼻窦炎、咽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心内膜炎、重症大叶性肺炎。也是艾滋病、白血病等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目前CP在儿童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在国内多个地区引起流行。CP已经成为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第3或第4位最常见致病原。可造成1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因此在复习既往文献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儿童CP感染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地位,对儿科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原学:肺炎衣原体(CP)是一种严格的人类病原体,不存在动物中间宿主,仅有一个血清型。衣原体是一类专一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型微生物。1957年开始将其归类于细菌。1983年从患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大学生的呼吸道中分离到肺炎衣原体。是一种不能合成ATP,产生代谢能量的革兰阴性杆菌。衣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均含有DNA、RNA两种核酸,具有细胞壁,含有核糖体,有独特的酶系统,许多抗生素能抑制其繁殖。独特的发育周期包括具有感染性、细胞外无代谢活性的原体(EB)和无感染性、细胞内有代谢活性的网状体(RB)。EB可通过静电吸引特异性的受体蛋白黏附于易感宿主细胞表面,被宿主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摄入胞浆。宿主细胞膜通过空泡将EB包裹,接受环境信号转化为RB。EB摄入9-12小时后,分化为RB,后者进行二分裂,形成特征性的包涵体,约36小时后,RB又分化为EB,整个生活周期为48-72小时。释放过程可通过细胞溶解或细胞排粒作用或挤出整个包涵体而离开完整的细胞。RB在营养不足、抗生素抑制等不良条件下不转化为EB,从而不易感染细胞. 1989年正式定名为肺炎衣原体。
发病机制:CP通过呼吸道人与人之间飞沫的空气传播,也通过环境表面与人手之间传播。具体致病机理暂不明确。
临床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呼吸系统;症状以发热为主,高热多见,尤其在上呼吸道感染中被常被忽视。有相当一部分无症状感染为特点。CP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密切相关。
心血管系统:从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分离出CP ;硬灶中CP PCR检测阳性;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血清学试验证明CP感染;CP感染与血脂变化密切相关。CP感染者,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高于非感染者;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却明显低于低于非感染者。上述血脂变化是与冠心病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也是其致病机理之一。
实验室诊断:目前CP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病原、血清中检测到CP抗体或者PCR方法检测到CP的DNA。目前临床常用血清学检测CP抗体作为诊断CP感染主要手段。PCR与微量免疫荧光血清检测法对检测CP感染的比较,证实实时PCR在早期诊断上更有优势。
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CP感染的首选药物。
讨论:CP是我国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呼吸道疾病患儿CP感染率较高,春季和冬季是高发月份,夏季感染率最低。CP感染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童阳性率高于男童。各年龄段均可出现肺炎衣原体感染,但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以3岁以上儿童为主。3岁以下患儿也可以发病。在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喘息性疾病中的作用值得重视。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相关。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均显著高于临床缓解期及对照组。CP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期的重要诱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常规检测CP抗体,并且可以在CP 抗体出来前经验性给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提高患儿经验性用药选择准确性,并且提高疗效。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2周。特异性抗体IgM的检测是确诊CP感染的有效依据。CP感染引起大叶性肺炎多为混合感染,可以有肺炎支原体、病毒、细菌等混合感染,是难治性肺炎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肺炎衣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一,它通过呼吸道人与人之间飞沫的空气传播,也通过环境表面与人手之间传播。目前肺炎衣原体在儿童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在国内多个地区引起流行。(中国医刊 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2010)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医学研究生学报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关系2000)
肺炎衣原体已经成为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第3或第4位最常见致病原。可造成1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 2014)
肺炎衣原体是我国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在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中的作用值得重视。(中国妇幼保健 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研究2010)
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表现为不同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以发热为主,高热多见,尤其在上呼吸道感染中被忽视,特异性抗体IgM的检测是确诊 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有效依据。(海南医学 儿童急性呼吸道肺炎衣原体感染91例临床分析 2011)
3岁以内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较少,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染率增加;冬季感染率高可能与气候相关;大叶性肺炎、鼻窦炎所占比例高与患儿年龄偏大,免疫功能趋向成熟及反复感染有关。(苏州大学学报 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分布 2008)
呼吸道疾病患儿肺炎衣原体感染率较高,春季和冬季是高发月份(海南医学 儿童呼吸道肺炎衣原体感染1027例临床分析2013)
肺炎衣原体感染是诱发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常规检测肺炎衣原体抗体,暂定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疗程为4周,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以探讨制定相应的疗程。(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 的关系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相关,应对儿童哮喘肺炎衣原体感染加以重视。(儿童哮喘不同时期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 海南医学2013)
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臨床缓解期及对照组。肺炎衣原体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期的重要诱因。(儿童哮喘不同阶段肺炎衣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医学临床研究 2012)
肺炎衣原体儿童难治性社区获得性肺炎有较低的检出率,混合感染常见,易并发喘息。(成都地区儿童难治性社区获得性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多中心临床分析 2013)
哮喘患儿并发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率较高,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患儿经验性用药选择准确性。(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现状调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肺炎衣原体感染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女童阳性率高于男童。(孝感市儿童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2014)
女性肺炎衣原体感染率高于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出现肺炎衣原体感染,但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春季感染率最高,夏季感染率最低。(广西医学 肺炎衣原体1691例分析 2015)
儿童呼吸道感染有较高的肺炎支原体及肺炎衣原体感染率,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支原体、衣原体混合感染 以3岁以上儿童为主(国际呼吸杂志 600例呼吸道个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现状分析 2013), 百拇医药(刘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