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18年第12期
编号:13333505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第12期
     【摘 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方法:以2016年12月-2018年1月间入本院治疗的3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16例。A组给予心理护理,B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的抑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A组低于B组,组间与组内对比有差异(P<0.05)。A组的各项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脑血管疾病患者行心理护理可改善其病后抑郁心理,且能够纠正其他心理问题,使其保持乐观心态,具有较佳的护理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血管疾病;抑郁;辅助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2-03--02

    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伴有抑郁心理,表现出悲观、烦躁、焦虑、自卑或强制性哭笑等症状,对其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影响[1]。以上症状的发生原因是患者的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与缺血情况,且脑组织出血或软化,使其脑细胞出现明显的生物反应。而负面情绪又会加重脑血管疾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临床医学建议为该病患者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用心理护理,以纠正其不良心态[2]。研究中以2016年12月-2018年1月间入本院治疗的3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心理护理对该病伴有抑郁的辅助疗效,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2月-2018年1月间入本院治疗的3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主体。经伦理委员会直接审查,且得到批准。随机分成A组和B组,均是16例。A组中,男11例,女5例;年龄范围是31-75岁,平均(50.21±0.24)岁;脑血管疾病病程为3个月-7年,平均(1.51±0.31)年。B组中,男10例,女6例;年龄范围是30-74岁,平均(51.18±0.42)岁;脑血管疾病病程为4个月-6年,平均(1.08±0.23)年。上述数据对比并无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B组给予常规护理,即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注意事项讲解等,A组给予心理护理,具体为:

    1.2.1 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主动和患者交流,通过耐心且和善的服务态度获得其信任。护理人员应在日常护理中观察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与心理状态,并制定个体化护理措施,使其感受到人文关怀。

    1.2.2 健康教育

    普及疾病的症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使其客观面对疾病,纠正错误认识,并配合护理人员做好治疗准备。

    1.2.3 给予关爱

    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为其定时翻身或按摩患肢,组织病友交流会,使其能够相互支持和鼓励,以此营造和谐的住院环境,使其抑郁情绪能够明显缓解。

    1.2.4 针对性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和心理变化,根据其心里特征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对于抑郁严重者,应给予其足够的耐心和尊重,及时解答其治疗疑惑,并尽量满足其治疗或护理需求,同时通过病例引用等方式树立其治疗信心。指导其抑郁情绪的科学排泄法,如放松疗法、深呼吸和适度运动等,使其可自我调控负面情绪。

    1.3 观察指标

    利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评分,共20条项目,满分100分,分数与抑郁程度成正比。利用SCL-90评分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包括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强迫症状、恐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方面,均为1-5级评分法,各项因子分数>2分则为阳性症状。分数与心理健康程度呈反比。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16.0软件加以处理,数据均用(x±s)表示,行t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抑郁评分

    护理后,两组的抑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A组低于B组,组间与组内对比有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患者常会经受疾病痛苦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双重折磨,进而出现抑郁或焦虑等不良心理[3]。該病患者的抑郁症状会引发语言能力、行走能力下降等后果,甚至会使其拒绝治疗,影响临床疗效。心理护理从多方面、多角度实施心理干预,能够获得患者的高度信任,进而使其治疗配合度提高。而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其疾病认知度,使其主动调节负面心理[4]。关爱护理与针对性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和安全感,进而消除其抑郁或孤独等情绪。心理护理的实施重点是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友好性和高度责任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疏导患者,进而提高护理效果[5]。结果为:护理后,两组的抑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A组低于B组(P<0.05);A组的各项SCL-90评分均低于B组(P<0.05)。与刘蓝冰[6]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心理护理可改善该病患者的抑郁症状,使其心理健康程度提升,具有较佳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黄春灵.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干预[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33):26,34.

    邢凤霞,李红景,徐阳, 等.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6(9):119-120.

    朱菊媚,贺金梅,黄荣招.心理疏导对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5(5):646-647.

    朱亚芹,成杰,隋丽丽, 等.改良的亲情护理与传统亲情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疗效的比较[J].重庆医学,2015(31):4452-4454.

    王雪.脑血管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和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7(2):247-250.

    刘蓝冰.“专病一体化”护理路径在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5):434-437., 百拇医药(杨晨 张良 高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