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19年第2期
编号:13325032
CT磁共振成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第2期
     【摘 要】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CT、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磁共振成像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和阳性检出率。结果:磁共振成像诊断符合率为97%,阳性检出率为82%,与CT检查的95%、82%相比具有优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的检出率较高,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符合率更高,能够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值得推广。

    【关键词】CT;磁共振成像;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 R3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2-03-150-02

    腰椎间盘突出在临床上是一种严重的腰椎疾病,导致此种疾病的因素较多,且临床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多发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群[1]。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部位的纤维环发生了破裂,从而突出了髓核,最后造成发病,在患病之后患者的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等均会受到压迫,从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现通过研究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采用不同手段进行诊断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入组起始时间为2016年10月,终止时间为2018年10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放射状疼痛、坐骨神经痛、腰部疼痛等症状,本次研究经过了医学伦理会的批准,且患者和其家属也知晓本研究,一同签署了知情书。全部患者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42-73岁,均值(54.3±3.85)岁,病程0.3-5.1年,均值(2.2±0.7)年。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需先行X线检查,取患者侧卧位使用DR摄像机拍摄患者侧位片。CT检查:取患者侧卧位,垫高患者臀部,双腿保持微曲状态,调整患者体位对患者的各个病变部位进行扫描,根据患者椎间隙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层扫描和常规扫描,并且对L3-S1三个间隙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电压130Kv,电流140-175mA,每层层厚3mm(一共扫描16层)[2]。磁共振成像诊断:采用脊柱腰椎线圈对患者腰椎矢状面横断面、T2加权像、T1加权像,冠状面T2加权像等范围进行扫描,在扫描中同时扫描周边相邻椎体的上缘、下缘、椎弓根,T2扫描的重复时间为3500ms、回波时间为80ms,T1扫描分别为450ms、17ms,扫描成像厚度为3mm/层,间距为1.5mm[3]。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阳性标准如下,Ⅰ度:检出椎间盘突出椎体小于0.5cm,形状较为规则;Ⅱ度:椎间盘突出的椎体小于1.5cm且大于0.5cm,形状比较规则;Ⅲ度:突出的椎体部分小于2.5cm且大于1.5cm,椎体形状、椎体边缘均不规则;Ⅳ度:椎体突出大于2.5cm,且椎体形状、边缘不规则,当患者检出的情况均符合以上标准,则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数据,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检查阳性检出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95%,磁共振成像诊断为82%、97%,两种检查方法比较,P>0.05,统计学意义不成立(见表一)。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为明显的临床表现,当患者腰部活动,会压迫到神经根,随后会限制肌肉活动,累积到神经肌肉功能,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根据临床已有研究显示,椎间隙、腰部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几率高达90%,主要是由于腰椎承载力下降、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在发病早期表现的不明显,因诊断难度大,通常会因为不及时治疗而耽误病情,若患者不及时治疗,则会延误患者病情,甚至进一步恶化疾病症状。CT扫描检查具有范围广、扫描快、分辨率高等特点,作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扫描中能够清晰的观察到腰椎间盘的椎管狭窄、形态以及位置情况,与其他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相比,CT用于椎间盘积气病变、钙化方面诊断,敏感性较高,但是CT扫描会受到容积效应、角度、平面的影响,因此一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行CT扫描检查中很难将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膨出进行区分[4]。而MRI检查诊断则具备后期多方位多参数成像、无骨骼伪影、高软組织分辨率等优点,能够清晰显示病变部位信号、形态、位置,还能够观察到腰椎间盘、附件以及椎体的解剖情况,在已有研究显示中发现MRI检查在脊髓、神经根、硬膜囊等方面的显像独具优势,更有利于准确区分椎管内结构和病变髓核结构。本研究结果显示磁共振成像诊断符合率高于CT检查,虽差异不大,则还是说明磁共振成像诊断诊断价值较CT检查更高。

    综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能够提升病情检出率,医师在实际的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手段,尽量降低临床误诊、漏诊情况。

    参考文献

    [1] 吴伟红,李仁战,马方华,叶菲.CT与MRI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应用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11):2244-2246.

    [2] 李春梁.CT磁共振成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3):41-42.

    [3] 唐光孝.CT及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比较讨论[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5):14770+14774.

    [4] 高娜,赵汝莲.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99-101., http://www.100md.com(余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