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19年第8期
编号:13365016
慢性乙型肝炎预防与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第8期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3--01

    乙肝在预防的同时还需治疗,预防指的是在未感染前,通过注射乙肝疫苗,促使机体产生抗体,以此进行乙肝疾病的预防。若已经确诊感染乙肝病毒,则需要多休息,不可劳累、饮酒,保持清淡饮食与心情舒畅,定期复查。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阶段,主要是依据人体内的乙肝病毒DNA、腹部彩超、肝功能检查等,通过评估病情以此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合理给予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抗病毒治疗,并观察其用药后的反应。

    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属于多发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接下来,主要是与广大病友谈谈慢性乙肝的预防与治疗知识。

    慢性乙型肝炎传播途径及其阻断措施

    传播途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属于一项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过血液(不安全注射方式、输血等)、母婴传播、性传播。由于生活内的隐性血液暴露途径较多,比如:医用注射、医用侵入性诊断操作、纹身、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等,均会导致乙型肝炎病毒传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多发生在围术期或围产期,大多是产妇分娩阶段,新生儿接触了HBV阳性母親血液或体液,进而导致乙型肝炎病毒传播。若与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者进行无防护的性接触,或同时存在多个性伴侣的情况下,会增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性。

    在同一个办公室学习、生活、工作接触,比如:共用计算机、饮水杯等办公用品,同一个宿舍、餐厅、厕所的暴露性接触(无血液),不会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就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乙型肝炎病毒实验研究均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可经过蚊、臭虫等吸血昆虫途径传播。

    阻断措施:1、减少隐性血液暴露的几率;2、不与他人共用针具、牙具、剃须刀等用品;3、洁身自好,开展正确、合理的性行为,若性伴侣健康状况不明,则需要使用安全套进行防护,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同时,还可实现其它血源性疾病及性传播疾病的预防;4、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要在出生后24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剂量≥100 IU,并在不同部位按照常规3针疫苗接种方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5.就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妈妈能否哺乳新生儿,需要在新生儿出生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才可接受妈妈的哺乳,但就其危险性,研究文献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

    就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我国在乙肝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供接种疫苗可将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以前的11.0%降低到现在的7.0%,5岁以下儿童群体可降低到1.0%。乙肝表面抗体(HBsAg)阴性或未感染者均可接受疫苗接种,接种重点为新生儿、婴幼儿、青少年、高危医务人员、长期输血者或血液制品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等。

    慢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一般是3针,接种程序为0月、1月、6月。简单而言,就是在接种第一针疫苗后,第二针疫苗与前一针疫苗间隔1个月注射,第三针疫苗与第一针疫苗间隔5个月注射。若被接种者无答应,可继续接种3针,若依旧无答应,则在每次接种药物剂量上增加60微克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一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产生抗体应答者的预防、保护效果可持续12年。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乙肝抗体监测,或进行乙肝抗体加强免疫。就高危人群,需要积极监测乙肝抗体,若检测发现抗体滴度<10 mIU/mL,则需要进行1次加强免疫。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近十几年,我国就乙型肝炎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般是以抗病毒为主,抗炎护肝为辅的治疗手段,通过控制乙型肝炎进程,以此延缓乙型肝炎发展,改善乙型肝炎疾病预后,提升乙型肝炎病人的生活质量。

    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多为干扰素(包括普通与长效)、核苷类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替诺福韦酯等)。干扰素的治疗疗程最短为1年,疗效显著且持久,但副作用相对较大。核苷类药物近期效果较好,且使用便捷,但疗程相对较长,一般要持续2-3年。就治疗药物选择,需要依据病人的耐受性及实际情况综合决定。

    乙型肝炎病毒治疗需要注意:1、要明确治疗目标,目前的药物无法实现乙型肝炎的彻底根治,抗病毒治疗目的是促使病毒转阴,无法实现乙肝表面抗原的转换;2、掌握好适应症,综合考虑基本情况,针对性开展治疗;3、选择合理药物,制定有效治疗方案;4、依据治疗阶段病人病毒应答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耐药情况的发生,以此保障治疗效果。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误区

    1 不可盲目追求乙肝病毒转阴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是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但目前并未研制出可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患者病毒转阴与其自身免疫作用有很大的关系,若盲目追求所谓的“彻底转阴”,会导致治疗误入歧途,无法保障治疗的有效性。乙肝病毒DNA转阴是“铜牌”,乙肝病毒e抗原转阴,并出现e抗体是“银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甚或出现表面抗体是“金牌”。在治疗过程中,不管取得什么治疗效果,均需要积极应对,以此保障临床疗效。

    2 忽略抗病毒治疗

    部分患者认为,就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只能够实现病毒的控制,无法实现病毒的根断,因此选择护肝而不是抗病毒治疗。这类想法完全错误,就慢性疾病大多是无法根治,但可以控制,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抗病毒属于关键步骤。且在抗病毒治疗阶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掌握指标与特征,不可盲目治疗。

    3 终身服用抗病毒药物

    乙肝病毒治疗本身强调的是病毒复制的抑制,抗病毒治疗属于一个长期的过程,若患者误认为“长期治疗”就是“终身治疗”,将会影响患者临床治疗的积极性,降低患者疾病治疗信心。就乙肝病毒治疗,不管取得何种成绩,均需要积极对待。e抗原阳性病人治疗后若取得了“双达标”,不管是血液检测还是病毒DNA检测均未发现病毒,且e抗原发生血清学转换,治疗期间若每间隔半年复查,共计2次达标,则可以考虑停药(不包括特殊患者)。

    4 越早治疗越好

    慢性乙肝本身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其变化过程包括: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非复制期→活动期。其中免疫耐受期,病毒出现高复制状态,但对人体肝脏不会产生损害,且患者机体转氨酶正常。这一阶段可能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其中年轻患者持续时间更长,此阶段不管使用何种药物,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所以,这一阶段是不需要治疗的。因此,乙肝治疗并非越早越好,需要严格掌握治疗适应症。

    参考文献

    邱凤, 刘国义, 孙国建.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内科杂志, 2011, 3(1):66-82.

    王贵强, 王福生, 成军,等.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5, 31(6):1941-1960., 百拇医药(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