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腰痛及颈肩痛 > 颈椎病
编号:13491828
CT和DR对颈椎病的影像诊断价值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4
     【摘 要】目的:分析CT与DR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颈椎病患者,根据其诊断检查方法差异将其分为DR组与CT组各53例,分别比较两种影像学对颈椎病的诊断效果。结果:CT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8.1%(52/53),DR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81.1%(43/53),CT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DR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颈椎病患者开展CT检查的诊断效果优于DR检查,可有效提高颈椎病的检出率,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椎病;影像学诊断;CT;DR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4-12-251-01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为颈椎退行性改变而引发的综合征,在椎间盘突出、颈椎劳损等情况下导致颈椎持续受压迫[1],进而形成颈背僵硬与疼痛等临床表现,严重时甚至引发功能障碍症状[2],对患者的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均形成明显影响[3]。现阶段临床推荐使用影像学技术对颈椎病进行诊断,伴随临床影像学检查技术日益成熟,颈椎病患者所采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断增多[4],本项研究分别观察了DR与CT对颈椎病的诊断效果,通过比较提出最适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从而为颈椎病的诊断提出有效建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6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在入组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患者所接受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将其分为DR组53例与CT组53例,DR组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32~68岁,平均(43.9±7.2)岁,椎间盘突出9例,颈椎生理曲度改变8例,颈椎骨质增生12例,钩椎与小关节增生肥大10例,韧带钙化14例;CT组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34~67岁,平均(44.2±7.0)岁,椎间盘突出10例,颈椎生理曲度改变9例,颈椎骨质增生11例,钩椎与小关节增生肥大11例,韧带钙化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CT组应用多排螺旋CT,层距为2mm,层厚为2mm。要求患者维持仰卧位,自其颈部1椎体上缘至胸部1椎体水平位进行横断面扫描,以获得患者的骨窗与软组织窗影像,完成平扫后调整仪器层距为1mm,层厚为1mm,再行C2~7椎間隙重建。DR组患者使用DR数字化X光机,要求患者保持站立位,分别对患者进行正侧位与双斜位扫描,采集影像由影像科医师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组与DR组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CT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8.1%(52/53),DR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81.1%(43/53),两组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CT与DR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CT检查发现1例患者存在后突成角,8例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变直;6例患者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2例患者为外侧右旁型椎间盘突出,2例患者为外侧左旁型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分别发生于椎体前缘、后缘与侧缘;钩椎与小关节增生肥大具体表现为椎间隙与椎间孔变窄,局部骨质增生肥大;韧带钙化主要发生于前、后纵韧带。DR检查中脊椎骨质增生表现为椎体前缘、后缘与侧缘部位的增生;椎间盘突出影像征为阶梯状曲度、椎体滑脱;韧带钙化可见局部椎旁发生韧带钙化,钩椎与小关节增生肥大包括钩椎关节变化与椎体间隙变窄。

    3 讨论

    颈椎病主要为颈椎骨质、椎间盘、小关节等病理变化对颈椎动脉与神经根等形成压迫而引发的退行性病变[5],伴随人们生活方式与工作习惯等不断变化,其临床发病率逐年上升[6],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也易形成明显的心理情绪问题。现阶段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较多,CT与DR均为医疗机构常用的颈椎病诊断方法。DR主要通过在病变局部进行正位、侧位与斜位扫描来观察患者的骨性变化,可准确鉴别是否发生了钙化与增生,也能够良好表现颈椎椎旁间隙与椎间隙的病理改变,并且DR检查价格低廉且操作便捷,使得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广泛使用[7]。近年来,CT技术不断完善,因其具备分辨率高等优点,使其能够更全面的表现颈椎椎体骨性变化,也能准确体现局部微小结构病变,而CT的多层面扫描与三维成像也可立体表现颈椎横突孔、椎间盘及关节突等病理变化,也可准确体现局部硬膜囊的受压情况[8],进而使其影像表现与诊断效果优于DR检查。近年来,临床在颈椎病影像学诊断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均体现出影像学技术的良好诊断效果。李晓会等[9]研究中68例颈椎病患者分别接受了X线、CT与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其研究结果表现三种影像学检查均具有各自的诊断优势,X线在特异性征象中的检出率明显较高,CT对钩突增生有更好的评估作用,而MRI对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赘等检出效果较好,认为针对患者行多种影像学检查结合诊断的效果更佳。

    本项研究共选取了106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了CT与DR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评估检查结果发现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8.1%(52/53),DR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1.1%(43/53),由此可见CT检查则诊断符合率显著较高,更适宜使用在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中。研究中经CT检查发现1例患者存在后突成角,8例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变直;6例患者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2例患者为外侧右旁型椎间盘突出,2例患者为外侧左旁型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分别发生于椎体前缘、后缘与侧缘;钩椎与小关节增生肥大具体表现为椎间隙与椎间孔变窄,局部骨质增生肥大;韧带钙化主要发生于前、后纵韧带。DR检查中脊椎骨质增生表现为椎体前缘、后缘与侧缘部位的增生;椎间盘突出影像征为阶梯状曲度、椎体滑脱;韧带钙化可见局部椎旁发生韧带钙化,钩椎与小关节增生肥大包括钩椎关节变化与椎体间隙变窄。霍红丽[10]开展的研究中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了DR与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其中,CT的检出率为98.57%,DR的检出率为85.53%,CT的诊断检出率显著较高,与本项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颈椎病患者开展CT检查的诊断效果优于DR检查,可有效提高颈椎病的检出率,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璐.用CT检查对颈椎病患者的病情进行分型诊断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1):170-171.

    [2]蒋学威.CT和DR对颈椎病的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6):240-241.

    [3]郎贞彬.颈椎病患者DR诊断的影像学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9):171-173.

    [4]周浩.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1):135.

    [5]黄武炬.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评估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5):5115-5116.

    [6]尔定毕力格.颈椎病综合影像诊断与进展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39):186.

    [7]梁硕.颈椎六位DR摄影诊断中老年颈椎病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5):164-165.

    [8]李秋兰.DR与16排螺旋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2017,30(Z1):125.

    [9]李晓会,靳囡,晋瑞,等.颈椎病的X线平片CT及MRI诊断和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河北医学,2018,24(9):1537-1540.

    [10]霍红丽.CT和DR对颈椎病的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9):135-137., http://www.100md.com(谢云江 王任棠)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腰痛及颈肩痛 > 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