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蓄电池厂铅危害调查和职业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149KB,2页)。
[摘 要]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铅危害状况,制定一套铅危害防治的职业健康教育方法并对其效果分析。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对工人血铅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调查表对铅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教育和个人卫生行为干预,并对干预前后的工人血铅结果进行评价。结果:作业环境空气铅浓度超标高达70.59%,185名铅作业工人检出疑似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30人,慢性铅中毒观察对象67人,并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症状。干预1年后,各工种血铅超标率由干预前的52.97%降低到2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蓄电池厂存在较严重的职业危害,通过职业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对提高铅作业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铅危害的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蓄电池厂;铅危害;职业健康教育
职业性铅中毒是我国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尤其在蓄电池生产行业中发病率较高。铅能引起几乎所有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尤其是血液和神经系统[1]。本文对江阴市某蓄电池厂进行了铅危害调查,对其中185名铅作业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教育和个人卫生行为干预,并对干预前后工人血铅水平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江阴市某蓄电池厂从事铅作业的工人为观察组。人数185人,其中男132人,女53人,年龄20-55岁,工龄0.5~15年。选择该厂行政、后勤营销人员等不接触铅工人为对照组,人数126人,其中男88人,女42人,年龄23-57岁,工龄1-17年。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工龄和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调查该企业的一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通风排毒设施、工人作业防护及相应的的劳动防护规章制度等;按照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的测定方法》的要求,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工作场所铅浓度;职业性健康体检按照GBZ188-2007《职业性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执行。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37-2002《职业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的原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4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