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乐县疟疾防治50余年回顾
摘要:建国初期的平乐县是疟疾高发区,50多年来采取消灭疟疾传染源、加强流动人员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发病率从1955年125.97/万下降到1975年的0.48/万,1981年以后一直未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1995年经卫生厅组织考核达到卫生部消除疟疾标准[1]。2004年至今本地居民及流动人员血检,均未发现疟疾病例。平乐县疟疾防治效果显著, 极大地降低乃至消除了疟疾的危害。然而疟疾流行区往来人员的存在和输入性病例的可能出现成为未来防疟工作的新挑战,提示今后消除疟疾工作的重点是对流动人口的监测和管理。关键词:疟疾;回顾;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R5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65-01
疟疾流行历史久远, 危害严重, 平乐县曾是疟疾高发区,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疟疾防治工作,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2-4]。经50余年的防治,发病率从1955年 125.97/万,下降至1975年的0.48/万, 1995年达到部颁消除疟疾标准, 为总结经验和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对 50多年来本县疟疾防治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
1 流行概况
本县住于祖国南疆,属山地丘陵地形,年均气温19.9℃,年均降雨量在1355.8-1865.4毫米之间,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按蚊孳生繁殖,全县以种植双季水稻为主。解放前该县疟疾流行十分严重,到处呈现“稻谷黄,病满床”的惨状[5-6]。1955年疟疾发病率125.97/万,病死率1.31%,疟疾占传染病总数80.15%[7],当时疟史普查发现有疟史人数为41400人,占全县总人口数1950.5/万,某镇的一个村375人,1955年患疟疾86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