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中旬刊》 > 2012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367856
探讨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内在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王沈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内在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非糖尿病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采取ELISA检测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从检测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HBcAb、HBsAg及HBsAb的阳性率均有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HBeAb及HBeAg阳性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糖尿病;乙型肝炎病毒;关系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44-01

    乙型肝炎病毒(HBV)除了具有嗜肝性的特点外,还具有泛嗜性,即除了会对患者的肝脏产生侵害外,还会侵害肝脏之外的组织与器官,如:胰腺细胞,所以,HBV也会导致发生与上述被侵害部位的相关疾病,如HBV相关性糖尿病;另外,人体肝脏为肝糖原及葡萄糖双向代谢器官,在人体内发挥着糖代谢作用,如果患者的肝脏功能长期受到病毒的损害,就会导致糖尿病及糖耐量反常;另外,如果人体感染丙肝病毒,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会呈现上升趋势[1]。为了详细探讨糖尿病与异性肝炎感染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选取非糖尿病及糖尿病患者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临床研究,检测两组患者体内HBsAg(乙肝表面抗原)、HBeAb(e抗体)、HBeAg(e抗原)、HBsAb(乙肝表面抗体)及HBcAb(核心抗体)的阳性率,并且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取的所以患者均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的规定相符合,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在35岁与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4.6)岁。同时,还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非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最小的为37岁,最大的为59岁,平均年龄为(46.9±3.7)岁。选取的两组患者均没有丙型肝炎病史及酗酒史。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将两组患者用作临床对比。

    1.2方法:采集所有患者的静脉血,血液采集前,一定要保证空腹抽血,将采集的血液标本放置在促凝管中,然后分离血清,按照说明书中的规定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完成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采集后,采用ELISA检测法对标志物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患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阳性率,对比阳性率的高低[2]。

    1.3统计学处理: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肝脏是保持患者体内糖稳定的一个重要器官,如果患者感染乙肝病毒,不但会损害患者自身肝功能,同时还会对患者体内葡萄糖代谢产生影响。另外,肝脏为灭活胰岛素的场所,在人体肝脏内部,胰岛素原为胰腺B细胞分泌,然后胰岛素原被进一步分解,成为无活性的C肽及有活性的胰岛素,所以,患者肝功能下降,肝脏中胰岛素灭活、摄取的作用就会受到损害,进一步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3]。

    乙型肝炎病毒为嗜肝病毒,如果人体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就会发生慢性肝病,由于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糖代谢器官,临床治疗上,对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两者之间的观察,主要侧重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硬化患者,很少关注糖尿病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没有详细分析糖尿病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并且,关于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也较少[3]。因此,本文对糖尿病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ELISA检测,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观察。本文的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中HBcAb 及HBsAg两个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52.0%与20.0%,而相对应的非糖尿病组患者这两项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32.0%与6.0%,明显低于观察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因此,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乙肝患者,均要互相检测两者的各项指标。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影响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临床研究上,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因为乙型肝炎病毒能够通过患者体内的S2蛋白,直接作用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受体基因中,导致其作用下调;另外,本次研究结果也充分说明,普通人群的免疫力高于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免疫功能的下降,致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概率随之而上升,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慢性肝病之间存在相关性,主要是因为:①乙型肝炎病毒会损害患者肝脏,导致患者肝脏细胞受到损害,从而导致肝脏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受到损害出现缺陷,继而就会导致血糖摄取量减少及血糖利用率降低;②患者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肝细胞就会受到乙型肝炎病毒的损害,长此以往,患者肝脏内部用于合成肝糖原的酶活性就会受到影响,不断减弱,合成肝糖原的酶活性下降,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利用率就会随之而下降,导致患者血糖浓度不断上升;③患者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的发生率就上升,一旦发生肝硬化,患者肝脏的降解功能就会随之而减弱,最终会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而糖皮质激素、生长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并且超过胰岛素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就会上升;④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还会利用免疫反应影响体内的胰岛B细胞,使其受到损害,抑制人体合成胰岛素,最终人体血糖水平上升[4]。

    而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原因主要如下:①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较差,如果体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自身的病毒清除能力会受到影响,呈现下降的趋势;②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糖尿病患者体内HBsAb 阳性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的高,更容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③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药物的缘故,体内较多抗体,因而自身免疫力就会逐渐下降,更容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5]。

    无论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两者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人体一旦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就一定要密切关注自身血糖变化,定期测量自身血糖水平,并且还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测,同时,在日常饮食中,患者需要多加留意,戒烟酒,保持正常作息习惯及平衡饮食习惯,避免发生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则要监测自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等相关检查,避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者丙型肝炎病毒。

    参考文献

    [1]刘孙琴,董明国,门诚虹,等.慢性丙型肝炎与2型糖尿病关系研究[J].巾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83-84

    [2]程艳冬,胡云,刘勇,等.2型糖尿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分析[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0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