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ICU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及满意度和措施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ICU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及满意度。方法 我院在2015年10月份到2016年10月份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心理护理干预。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心理干预效果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ICU心理护理干预,能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患者也会快速恢复健康,临床上的推广价值存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CU;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103-02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为常见的危急重症,疾病的发生多是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脉狭窄。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液中的血小板不断聚集,从而形成血栓阻塞现象,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发挥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在2015年10月份到2016年10月份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所有患者都确诊,并且排除了一些意识障碍、严重心律失常的人员。
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30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58.2±3.5)岁。其中,前间壁心肌梗死20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前间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15例。
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57.3±3.6)岁。其中,前间壁心肌梗死17例,下壁心肌梗死13例,前间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0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梗死位置等资料,发现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性探究明显。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生命特征和变化监测,分析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变化情况等,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严重程度,并给出有效的对症处理、抗感染处理[1]。还需要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制定完善的饮食计划,保证在规范条件下,给予患者良好指导。加强对病房的消毒,保持室内清洁,维护好室内湿度和温度,确保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条件下,加行心理护理[2]。引导患者了解和掌握相关疾病知识和诊断信息,加大力度给予宣传。患者还要对其存在的注意事项充分掌握,尤其是治疗后的并发症,合理提出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患者在治疗中获得更多自信。对于一些并发症较为严重的患者,因为他们常常存有抑郁、焦虑等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自身需求,帮助患者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手段,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比如:心理暗示、注意力转移等措施,都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3]。
术后特别护理措施:(1)避免心理压力增加,在护理过程中尊重病患的宗教信仰,尊重人格,同时,减少病患身体的暴露,讲解术后护理内容的注意事项,病患配合完成度比较好的,给予鼓励;(2)掌握术后心理反应,初期焦虑,否然反应,中期抑郁,离开ICU的焦虑,出院后对家庭和工作生活的焦躁、消極与绝望等。据此,需要遵循人道主义精神,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根据不同的阶段,分别给予病患的心理干预,避免抑郁等问题,需要家属配合的,要耐心争取,同时,为避免出院的各种心理问题,可以提前讲解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引导家属和病患的心理接纳和理解,并加强随访,根据病患的疾病情况进行心理干预。
1.3 效果评定标准
使用SAS评分、SD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对护理满意度调查。其中,SAS评分、SDS评分的满分为80分,如果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在对满意度进行调查的时候,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将其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其中,十分满意和满意都为患者满意度中的占有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分析中,采用了SPSS17.0版本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以t数值检验,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数值判定标准为p<0.05,证明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快,较为突然,容易带来多种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和护理,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死亡率。在该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变化也十分重要。因为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到患者的生理机能,无法促使疾病的快速治疗[4]。
综上所述,通过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干预,能更好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也能增强患者护理满意度。患者情绪改善后,不仅会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也能确保患者快速恢复,适合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5]。
参考文献
[1]吴晓利,才加梅,钱满芹, 等.急诊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2):497-498.
[2]余雪梅.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4(11):116-118.
[3]李慧琴.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2):219-220.
[4]杨文梓,汤丽丽,孙亮.重症监护优质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212- 215.
[5]杜疆军,张学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1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征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17):2635-2638., http://www.100md.com(郭书)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CU;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103-02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为常见的危急重症,疾病的发生多是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脉狭窄。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液中的血小板不断聚集,从而形成血栓阻塞现象,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发挥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在2015年10月份到2016年10月份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所有患者都确诊,并且排除了一些意识障碍、严重心律失常的人员。
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30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58.2±3.5)岁。其中,前间壁心肌梗死20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前间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15例。
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57.3±3.6)岁。其中,前间壁心肌梗死17例,下壁心肌梗死13例,前间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0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梗死位置等资料,发现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性探究明显。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生命特征和变化监测,分析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变化情况等,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严重程度,并给出有效的对症处理、抗感染处理[1]。还需要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制定完善的饮食计划,保证在规范条件下,给予患者良好指导。加强对病房的消毒,保持室内清洁,维护好室内湿度和温度,确保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条件下,加行心理护理[2]。引导患者了解和掌握相关疾病知识和诊断信息,加大力度给予宣传。患者还要对其存在的注意事项充分掌握,尤其是治疗后的并发症,合理提出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患者在治疗中获得更多自信。对于一些并发症较为严重的患者,因为他们常常存有抑郁、焦虑等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自身需求,帮助患者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手段,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比如:心理暗示、注意力转移等措施,都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3]。
术后特别护理措施:(1)避免心理压力增加,在护理过程中尊重病患的宗教信仰,尊重人格,同时,减少病患身体的暴露,讲解术后护理内容的注意事项,病患配合完成度比较好的,给予鼓励;(2)掌握术后心理反应,初期焦虑,否然反应,中期抑郁,离开ICU的焦虑,出院后对家庭和工作生活的焦躁、消極与绝望等。据此,需要遵循人道主义精神,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根据不同的阶段,分别给予病患的心理干预,避免抑郁等问题,需要家属配合的,要耐心争取,同时,为避免出院的各种心理问题,可以提前讲解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引导家属和病患的心理接纳和理解,并加强随访,根据病患的疾病情况进行心理干预。
1.3 效果评定标准
使用SAS评分、SD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对护理满意度调查。其中,SAS评分、SDS评分的满分为80分,如果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在对满意度进行调查的时候,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将其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其中,十分满意和满意都为患者满意度中的占有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分析中,采用了SPSS17.0版本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以t数值检验,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数值判定标准为p<0.05,证明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快,较为突然,容易带来多种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和护理,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死亡率。在该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变化也十分重要。因为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到患者的生理机能,无法促使疾病的快速治疗[4]。
综上所述,通过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干预,能更好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也能增强患者护理满意度。患者情绪改善后,不仅会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也能确保患者快速恢复,适合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5]。
参考文献
[1]吴晓利,才加梅,钱满芹, 等.急诊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2):497-498.
[2]余雪梅.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4(11):116-118.
[3]李慧琴.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2):219-220.
[4]杨文梓,汤丽丽,孙亮.重症监护优质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212- 215.
[5]杜疆军,张学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1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征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17):2635-2638., http://www.100md.com(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