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胎盘植入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2)
2 结果
2.1 胎盘植入的部位及范围
临床证实30例均为部分性胎盘植入,植入子宫下段前后壁及内口2例,植入前壁肌层19例,植入非前壁肌层11例。浅层植入10例,深层植入20例(其中穿壁植入1例)。胎盘植入的范围<4cm的孕产妇为11例,≥4cm的孕产妇为19例。
2.2 研究30例胎盘植入的超声声像图特点
30例彩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孕产妇中,胎盘增厚者约13例,胎盘与子宫肌层边界欠清约17例,肌层部分存在患者约7例,肌层消失的患者约10例;浆膜层呈现高回声带中完整的患者29例、中断的患者约1例;可见胎盘漩涡的患者5例,未见胎盘漩涡的患者25例。30例产后被证实胎盘植入的患者中,胎盘实质内腔隙性血流情况中,彩色多普勒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者1例,血流信号丰富者4例,三维显示血流信号丰富杂乱者5例,30例患者6例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检查后可见少量阴道流血。如图1~2为同一病人超声声像图表现。
2.3 胎盘植入检出情况
30例中,合并前置胎盘21例占70%(21/30)。产前超声诊断胎盘植入5例,检出率16.7%(5/30);其中超声发现胎盘植入子宫下段前后壁及内口处1例,植入子宫前壁4例;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4例,低置胎盘1例。漏诊25例,漏诊率83.3%(25/30)。
3 讨论
胎盘植入是指由于子宫蜕膜发育不良,胎盘绒毛植入子宫肌层[1]。导致胎盘植入的主要原因是子宫内膜损伤,如人工流产、剖宫产、多产、引产、产褥感染等。前置胎盘占剖宫产的59%,刮宫史占96%[2]。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诊断对预防产后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超声诊断率低,易于漏診。但胎盘植入在声像图表现上仍有一些特征[3],超声医师对高危因素的孕妇在认真观察胎盘位置、内部回声,胎盘后方与子宫肌壁关系二维超声的同时[4],应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超声等能提高超声产前诊断率。胎盘植入术后的正确诊断对临床同样重要[5]。分娩后无胎儿影响易于诊断。
参考文献
2.1 胎盘植入的部位及范围
临床证实30例均为部分性胎盘植入,植入子宫下段前后壁及内口2例,植入前壁肌层19例,植入非前壁肌层11例。浅层植入10例,深层植入20例(其中穿壁植入1例)。胎盘植入的范围<4cm的孕产妇为11例,≥4cm的孕产妇为19例。
2.2 研究30例胎盘植入的超声声像图特点
30例彩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孕产妇中,胎盘增厚者约13例,胎盘与子宫肌层边界欠清约17例,肌层部分存在患者约7例,肌层消失的患者约10例;浆膜层呈现高回声带中完整的患者29例、中断的患者约1例;可见胎盘漩涡的患者5例,未见胎盘漩涡的患者25例。30例产后被证实胎盘植入的患者中,胎盘实质内腔隙性血流情况中,彩色多普勒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者1例,血流信号丰富者4例,三维显示血流信号丰富杂乱者5例,30例患者6例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检查后可见少量阴道流血。如图1~2为同一病人超声声像图表现。
2.3 胎盘植入检出情况
30例中,合并前置胎盘21例占70%(21/30)。产前超声诊断胎盘植入5例,检出率16.7%(5/30);其中超声发现胎盘植入子宫下段前后壁及内口处1例,植入子宫前壁4例;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4例,低置胎盘1例。漏诊25例,漏诊率83.3%(25/30)。
3 讨论
胎盘植入是指由于子宫蜕膜发育不良,胎盘绒毛植入子宫肌层[1]。导致胎盘植入的主要原因是子宫内膜损伤,如人工流产、剖宫产、多产、引产、产褥感染等。前置胎盘占剖宫产的59%,刮宫史占96%[2]。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诊断对预防产后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超声诊断率低,易于漏診。但胎盘植入在声像图表现上仍有一些特征[3],超声医师对高危因素的孕妇在认真观察胎盘位置、内部回声,胎盘后方与子宫肌壁关系二维超声的同时[4],应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超声等能提高超声产前诊断率。胎盘植入术后的正确诊断对临床同样重要[5]。分娩后无胎儿影响易于诊断。
参考文献
[1] 马芬,李燕,陶溢潮等.凶险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超声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3):198-199.
[2] Zhou Fengying, Zhenghua, Zhang Wei, et al. Ultrasound diagnostic value of placenta implantation [J]. China Medical Equipment, 2015, (4): 58-60.
[3] 符珉,韩江涛.产前超声征象评分对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7):127-130,封4.
[4] 陶燕秋.孕晚期胎盘前置合并胎盘植入的超声诊断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13): 129-130,131.
[5] 杨培胜,潘雪薇.胎盘植入的超声和MRI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 (1):58-59., 百拇医药(刘玉霞 于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