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住院药房剩余药品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1)
【摘 要】目的:通过了解我院各住院病区药品使用剩余情况,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如何减少临床药品的剩余。为提高住院患者用药安全性,提出相应管理对策,使患者药品支付费用合理化。方法:通过医院HIS系统,调取我院各住院病区 2019.01.01-2020.01.01的剩余药品数据,利用Excel 分析其品种、规格、数量、金额和结余科室等情况。结果:剩余药品在医院住院患者临床使用中较普遍存在,共涉及139个品种,86个品规。总金额131715.3131元,占住院药房总用药金额32062850.36元的0.41%,其中金额排名前三的科室是手术室、产科、儿科,品种数排名前三的科室是外科三区、外科一区及手术室。剩余药品大部分为注射剂及雾化用药,产生剩余药品原因众多,患者安全用药存在隐患。结论:须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医院剩余药品的管理,发挥药学工作者的作用,为患者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关键词】剩余药品;定量分析;药品管理;对策;住院药房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9-0253-02
本文所指剩余药品是经住院药房摆药,患者治疗使用后病区结余的包装完整的药品。剩余药品由于数量无帐可查,管理也无据可依,药品收支结余缺乏真实性,是目前药品管理的盲区[1-2],也是产生医疗事故的一大隐患。由于药品经住院药房拿到病区后,就不在药师监控范围内[3],因此,这增大了我们管理剩余药品的难度。
虽然药品的剩余无法完全避免,但由于药品是特殊的商品[4],消费者对其选择性低,使用不当易对患者的心理及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过多的剩余药品增大了医院的管理成本,处理不当还会污染环境[1]。因此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新时期药学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在窗口为患者发放药品,应该更多地到病区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尽可能在药品保存及使用中消除医疗隐患,为病人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国家规定,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除药品质量原因外,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但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医院剩余药品现象较为普遍[5],我院实行的措施是:护士将本科室剩余药品送回药房后,药师检查剩余药品的名称、效期、数量及包装是否完整等并将字迹模糊的药品报废,最后在电脑HIS系统录入结余,每季度将剩余药品数据上报财务科。现总结我院近一年来住院药品剩余的情况,分析剩余药品的品种、数量、金额大小和各临床科室存在情况并提出相关处理意见,在医院制定减少剩余药品的措施,希望对其他医院同行有参考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01.01-2020.01.01我院HIS系统所录结余,汇总各科室近一年结余药品具体数据。
1.2 方法
通过Excel表格对剩余药品的品种、规格、数量、金额及所属科室进行排序分析,统计出各科室结余药品金额多少及住院病区排名前十的药品品种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
2 结果
2.1 剩余药品金额、种数和科室分布情况
近一年来,各住院病区共结余药品总金额约131715.31元,占住院用药年总额的0.41%,其中手术室剩余药品金额最多,内科五區剩余药品金额最少。外科三区剩余药品品种数最多,透析中心最少。详见表1。
2.2 剩余药品品种分析
本次研究共统计我院十三个病区收回的139种药物,86种品规。其中绝大部分是注射剂,排名第一的是维生素K1注射液,排名前十名的药品主要有溶媒、吸入麻醉剂、注射液、雾化用药及外用消毒剂,详见表2
3 讨论
3.1 剩余药品产生的原因
经与护理人员沟通,现对剩余药品产生原因分析如下:(1)多数剩余药品在实际使用中用量少于药品最小包装单位,护士在实际操作中,本着节约资源的思想,可能会将同一支药物用于两名或以上患者,即存在“拼药”现象[7]。从而造成药品结余。如维生素K1注射液可用于新生儿止血,在手术室、妇产科及儿科使用频率较高,但其用量不大且需避光保存,而病人医嘱通常单独开具,因此可能在临床使用中为避免同时打开多支药品导致失效,常一支药液用于多名患者从而导致药品的结余。(2)某些患者住院期间需长期使用某种药物,但患者自身依从性差,临床医生可能会在认为患者用完该药时为他们从新开具,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将药品用完,最终导致患者病情转归或出院后结余该种药品。如产科常用药物苯扎氯胺溶液,该药物主要用于产后消毒,由于毒副作用较小,医生通常要求患者坚持使用,但某些患者觉得外用药品不必每次用药都遵医嘱,因此药品可能存在结余,但临床医生仍然在患者未用完该瓶洗液前为她从新开具一瓶。(3)某些医嘱录入错误而未及时改正。可能存在少量重复医嘱未及时给患者退费。(4)其它原因。如手术室患者用药常采用“套餐”收费,每种手术都有其收费标准,该标准包含具体药品品种、规格及耗材数量等,但因为病患个体差异,手术医生随时调整手术用药方案,如减少麻醉剂的使用等,而麻醉剂是以“ml”为单位收取病人费用的,其金额不多,因此护士可能未帮病人申请操作退费。
3.2 解决对策
3.2.1 与各病区护士长讨论并制定药品管理制度,每个病区设立一名药品专管员,对不同床位病人药品应严格分开摆放,既减少差错发生又能尽可能保证一支药品用在一个病人身上。, 百拇医药(钟泽锐)
【关键词】剩余药品;定量分析;药品管理;对策;住院药房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9-0253-02
本文所指剩余药品是经住院药房摆药,患者治疗使用后病区结余的包装完整的药品。剩余药品由于数量无帐可查,管理也无据可依,药品收支结余缺乏真实性,是目前药品管理的盲区[1-2],也是产生医疗事故的一大隐患。由于药品经住院药房拿到病区后,就不在药师监控范围内[3],因此,这增大了我们管理剩余药品的难度。
虽然药品的剩余无法完全避免,但由于药品是特殊的商品[4],消费者对其选择性低,使用不当易对患者的心理及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过多的剩余药品增大了医院的管理成本,处理不当还会污染环境[1]。因此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新时期药学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在窗口为患者发放药品,应该更多地到病区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尽可能在药品保存及使用中消除医疗隐患,为病人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国家规定,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除药品质量原因外,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但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医院剩余药品现象较为普遍[5],我院实行的措施是:护士将本科室剩余药品送回药房后,药师检查剩余药品的名称、效期、数量及包装是否完整等并将字迹模糊的药品报废,最后在电脑HIS系统录入结余,每季度将剩余药品数据上报财务科。现总结我院近一年来住院药品剩余的情况,分析剩余药品的品种、数量、金额大小和各临床科室存在情况并提出相关处理意见,在医院制定减少剩余药品的措施,希望对其他医院同行有参考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01.01-2020.01.01我院HIS系统所录结余,汇总各科室近一年结余药品具体数据。
1.2 方法
通过Excel表格对剩余药品的品种、规格、数量、金额及所属科室进行排序分析,统计出各科室结余药品金额多少及住院病区排名前十的药品品种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
2 结果
2.1 剩余药品金额、种数和科室分布情况
近一年来,各住院病区共结余药品总金额约131715.31元,占住院用药年总额的0.41%,其中手术室剩余药品金额最多,内科五區剩余药品金额最少。外科三区剩余药品品种数最多,透析中心最少。详见表1。
2.2 剩余药品品种分析
本次研究共统计我院十三个病区收回的139种药物,86种品规。其中绝大部分是注射剂,排名第一的是维生素K1注射液,排名前十名的药品主要有溶媒、吸入麻醉剂、注射液、雾化用药及外用消毒剂,详见表2
3 讨论
3.1 剩余药品产生的原因
经与护理人员沟通,现对剩余药品产生原因分析如下:(1)多数剩余药品在实际使用中用量少于药品最小包装单位,护士在实际操作中,本着节约资源的思想,可能会将同一支药物用于两名或以上患者,即存在“拼药”现象[7]。从而造成药品结余。如维生素K1注射液可用于新生儿止血,在手术室、妇产科及儿科使用频率较高,但其用量不大且需避光保存,而病人医嘱通常单独开具,因此可能在临床使用中为避免同时打开多支药品导致失效,常一支药液用于多名患者从而导致药品的结余。(2)某些患者住院期间需长期使用某种药物,但患者自身依从性差,临床医生可能会在认为患者用完该药时为他们从新开具,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将药品用完,最终导致患者病情转归或出院后结余该种药品。如产科常用药物苯扎氯胺溶液,该药物主要用于产后消毒,由于毒副作用较小,医生通常要求患者坚持使用,但某些患者觉得外用药品不必每次用药都遵医嘱,因此药品可能存在结余,但临床医生仍然在患者未用完该瓶洗液前为她从新开具一瓶。(3)某些医嘱录入错误而未及时改正。可能存在少量重复医嘱未及时给患者退费。(4)其它原因。如手术室患者用药常采用“套餐”收费,每种手术都有其收费标准,该标准包含具体药品品种、规格及耗材数量等,但因为病患个体差异,手术医生随时调整手术用药方案,如减少麻醉剂的使用等,而麻醉剂是以“ml”为单位收取病人费用的,其金额不多,因此护士可能未帮病人申请操作退费。
3.2 解决对策
3.2.1 与各病区护士长讨论并制定药品管理制度,每个病区设立一名药品专管员,对不同床位病人药品应严格分开摆放,既减少差错发生又能尽可能保证一支药品用在一个病人身上。, 百拇医药(钟泽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