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上旬刊)》 > 202010
编号:13805699
浅析五行学说在针灸疗法中的指导意义(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1日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10
     【摘 要】本文探究针灸学中五行学说的源流及临床应用。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理论贯穿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多以五行生克阐述疾病传变规律,本文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中对针灸学的阐述,发现《难经》将五行的生克乘侮深刻融入于针灸学中。结合相关文献有关五行学说与针灸学理论的论述,总结分析其对于针刺疗法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五行学说;针灸学;针刺临床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0231-01

    早期的五行指的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五种材料——木、火、土、金、水。古人在日常生产劳作中逐渐发现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于是将其从具体的五种材料之中抽象出来并提升到哲学层面,从此五行物质属性的概念被超越,并进一步衍化为五种归纳宇宙万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属性,用以指代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和它们之间的运动变化。

    早在《尚书》[1]中就有提到五行“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穑、金从革、水润下”的属性特点。可以看出古人运用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对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用五行理论来解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2]。在医学方面,古人将人体脏腑、经络、腧穴等用五行属性加以归类,并使用五行学说用来解释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从而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治。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对针灸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中众多篇幅论述了五行学说在针灸腧穴、治法、刺法、禁忌等方面的运用,本文结合文献,浅要分析五行学说在针灸学中的运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 五行学说在针灸基础理论中的体现

    1.1五行与五腧

    在针灸学中,按照五行学说将十二正经中的部分腧穴(通常为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进行归纳总结,并按照经气的充盛程度排列顺序依次命名为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即五腧穴,又称五行腧、五行穴。在《内经》时代就有关于五腧穴与经气流注关系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的经气流注特点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所入为合[3]”。其中用自然界的水流与五腧穴中经气的流注进行类比,解释了经气在经脉中从小到大,从浅到深的运行特征。井穴就像水的源头,是十二正经经气始出的部位;荥穴则是尚未汇聚成大流的细小水流,是十二正经经气流行的部位;输穴就像细流汇聚成大流的过程,是十二正经经气逐渐充盛并贯注彼此的部位;经穴像宽大畅通的水流,是旺盛的十二正经经气流经的部位;合穴像水流汇入江河一样,是十二正经经气向内深入并汇聚于脏腑的部位。 此外,《难经·六十四难》基于阴阳学说,详细阐述了阴阳两经五腧穴的不同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合水,阳合土[4]。”

    1.2选穴方法与治疗时间

    《黄帝内经》详细讨论了五行学说在穴位选择中的应用,《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4]。”如井穴,五行属春,主肝木,因此在肝经的井穴进行针刺可以治疗肝木乘克脾土引起的胃部痞满;荥穴,五行属夏,主心火,针刺心经荥穴可以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发热;输穴,五行属长夏,主脾土,在脾经的输穴上针刺可治疗脾虚湿盛之肢体困重以及土亢刑水导致的骨节疼痛;经穴,五行属秋,主肺金,因此针刺肺经经穴可以治疗肺之喘咳寒热;合穴,五行属冬,主肾水,肾气不足,冲脉受损之气逆、肾虚不固之泄泻可以针刺肾经合穴进行治疗。

    此外,古人认为刺有五变,以主五输。《灵枢·顺气一日为四时》中提到:“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3]。”如冬季属水,肾气主病,针刺宜选择肾经的水穴,即合穴阴谷,以此类推。

    1.3针刺禁忌

    《素问·刺腰痛》中列举了不同经脉病变导致腰痛的治法,并详细论述了使用针刺放血疗法的禁忌。经络在其五行对应的季节时经脉气血最为充盛,而到了下一个季节则气血相对虚弱,若在此时进行针刺放血疗法会导致脏腑经络气血虚损从而加重病情。例如足少阴肾经腰痛应在复溜穴进行放血治疗,但肾脏属水,肾经的气血在冬季最为旺盛而衰于春季,如果在春季进行针刺放血,不仅不能治愈疾病,還会损伤肾气[5]。

    2 五行学说在临床针刺疗法中的运用

    五行学说不仅能解释针灸学的理论知识,在针灸临床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古人将十二正经、脏腑、腧穴均用五行属性加以归纳并应用于针灸治疗,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验之于临床,均有显著的疗效。此外,还有五行针灸疗法,将人的体质按照五行分别归类为木行人、火行人等,分别对应相应的经脉腧穴施针,在治疗时更好的体现“因人制宜”的原则。

    2.1脏腑五行的运用

    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对应五行,心包代心受邪,包裹心的外围,因此也归属于火;六腑的五行属性则与其相表里的脏器相一致。在临床上,针刺治疗是根据脏腑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规律进行的。

    2.1.1脏腑五行生克

    《金匮要略》[6]以肝实证为例,提出见肝之病,应当想到根据脏腑五行的生克关系,木克土,肝病易向脾脏传变,因此在施针治疗时应及时健旺脾气,不仅要选取太冲、期门等足厥阴肝经的腧穴,还要疏肝健脾同步进行, 针刺脾经、胃经之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从而起到既病防变的治未病作用。

    2.1.2脏腑五行乘侮

    在《伤寒论》[7]中,对脏腑五行乘侮指导针刺治疗也做出了具体论述,以木乘土、木侮金为实例,提出症见腹部胀满、神昏谵语、脉浮紧的患者虽为脾病,但在治疗时单纯治脾,应意识到病变的本质为肝木乘脾土,针刺肝经的期门穴方可见效;同样,症见发热,恶寒,腹部胀满,自汗,口渴欲饮的患者虽为肺部病症,但其病因为肝木反侮肺金,治疗时仍应选择针刺肝经期门穴。若没有参照脏腑五行乘侮规律施针,则为误治,病情必定迁延难愈[8]。, http://www.100md.com(荣孟颖)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