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导糖尿病患者的5大健康观念(1)
作为糖尿病患者,是否常常面对“现有的中、西药对糖尿病的作用不是治疗而只是控制”这个难题?面对丰盛的美味佳肴,您是不是只知道“要控制饮食”却不知“如何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饮食、运动及用药都是围绕着血糖进行,您对血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患上糖尿病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在精神上也会受到压抑,您又如何承受的呢?……
面对这种种,您的健康观念如何?您是否也曾经或正在陷入这些误区之中?
关键词:心理
心理压力过大而患抑郁症
有些患者查出糖尿病后,由于缺乏糖尿病知识,认为“得了糖尿病就是宣判了无期徒刑,一辈子不能多吃饭,不能吃水果”,“糖尿病很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等等,而出现恐惧心理和情绪低落,觉得“活着没有多大意思”,“吃也不敢吃,治也治不好”,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抑郁症状。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患者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情。依据个人的喜好来放松自己,如聆听明快的轻音乐、看喜剧、听相声、唱歌、散步、旅游等。总之,多想自己高兴的事情,把事情看淡一些,并学会倾诉或发泄心中的不快情绪。必要时可向心理医生请教。
过分轻视或过分重视疾病
某些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放任自己,不去就医,任其发展;二是谨小慎微,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严重并发症。
这两者都会影响糖尿病的科学治疗,最终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初患糖尿病时,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需要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认识过程。在从恐惧、怀疑到逐渐接受现实的过程中,有些患者会走一些弯路。因此,对于初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学习,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消除恐惧的心理,坦然面对疾病,“既来之,则安之”,从思想上重视糖尿病,避免不良的心态导致不良的情绪而延误治疗。
, 百拇医药
认为糖尿病无药可医
一些人患糖尿病后由于急于求成,到处寻医问药,希望找到灵丹妙药,能够一蹴而就。其结果是钱花了不少,而病情却得不到控制。于是悲观失望,认为糖尿病无药可医。
其实,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却有办法控制;虽然并发症不可避免,却能通过治疗延缓其发生;虽然终生与糖尿病相伴,但糖尿病是一种“有条件的长寿病”。患糖尿病后一定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树立糖尿病是可以战胜的信心)、战术上重视敌人(遵医嘱,科学治疗)、以顽强的毅力打持久战(终生治疗)。
关键词:认识
没有不适感觉,不必治疗
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很多人只在偶然体检中发现有糖尿病,所以有些患者认为没有必要积极治疗。
, http://www.100md.com
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较长时间的血糖升高,尽管没有不适症状,但已经造成对血管、神经的损害,早期治疗能够阻止或延缓损害的发生、恶化。若高血糖长期得不到纠正,必将导致心、肾、脑等全身器官功能损害,而这些病变是不可逆的,到那时医生也束手无策。所以,一经发现患有糖尿病,不论有无症状,均应及时进行合理、科学的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双亲中有患糖尿病者、中老年人、缺乏运动者,尤其应加强监测、早期诊断。
不按时复查有关指标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自己控制好血糖,没有并发症的发生,就没有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
当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体重等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后(或即使未很好达标),多数糖尿病患者因自我感觉很好,即不再经常复查,甚至过了半年也不复查有关指标。其实,血糖、血脂等指标超标后不会即刻感到明显不舒服,等到自己感到不舒服时已经晚了。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经常定期复查,才能防微杜渐,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治疗效果才能更好。
, 百拇医药
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各不相关
一部分患者不能将饮食、运动和药物的治疗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常常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控制糖尿病。认为不用运动,只要少吃点就行了,或者多吃点,然后多运动也可以把血糖降下去。
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三大治疗手段”。其核心是控制高血糖,兼防并发症。在临床上,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或者适用于同一患者各不相同的时期,正如有的患者认为不必控制饮食,只要多运动就能把多余的热量排出去一样。岂不知每次摄入多余的热量,不可能通过运动全部消耗,它会越积越多,导致病情加重。因此,这三种方式要互相协调,密切配合,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感觉有所偏废。
关键词:血糖
血糖恢复正常就是痊愈
一些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正规治疗,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后,血糖降至正常,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就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经治愈。
, http://www.100md.com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到目前为止,包括各类中西药、保健品、食品以及其他糖尿病防治手段,都无法根治糖尿病,只能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就是说一旦得了糖尿病,就不可能真正治愈,哪怕临床症状可以暂时消除。所以,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放松警惕,轻易终止治疗而导致糖尿病症状卷土重来,贻误病情。因而,打持久战是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好的思想准备。
只需检查血糖、尿糖即可分型
很多糖尿病患者只要查出血糖高,尿糖有“+”,诊断为糖尿病后,也不再做进一步检查,就按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失常。糖尿病的分型需做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兴奋试验,有条件的还可以检查胰岛素受体结合率。通过以上检查可以确定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病情稳定与否,病情属轻度、中度还是重度,这对糖尿病治疗和预后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好同时检测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C-肽兴奋试验,以免误诊、误治。此外,尿糖的多少受肾糖阈控制,病理情况下尿糖与血糖常不成正比。有些患者根据检查尿糖“+”号多少作为调整使用降糖药、胰岛素剂量的依据,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 http://www.100md.com
只重视空腹血糖而忽视了餐后血糖
很多人在确诊糖尿病后,只重视空腹血糖的监测,而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检查。认为空腹血糖正常了,糖尿病就得到控制了。
其实不然。有些患者空腹血糖虽然已得到控制,但餐后血糖仍很高。有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可严重损害心脑血管,加速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血糖控制的标准是空腹和餐后都必须达标。
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很多患者治病心切,总希望自己居高不下的血糖能迅速降至正常,所以千方百计地寻找“特效”降糖药。
过分看重药物的降糖效果是目前很多患者评价药物好坏的一项指标,也是很多患者急于寻找“特效”药的原因。人的血糖升高是一点点变化的,只是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在病症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不被察觉,所以,当病症出现时,高血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如果此时硬把血糖迅速降至正常,就像一个拉着重物艰难行走的人突然断了绳子会摔倒一样,人体对突然降低的血糖无法马上适应,就会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所以在治疗时一定循序渐进,遵照医嘱,平衡降糖。
关键词:用药
刚查出糖尿病就急着用药
有的患者在刚刚查出糖尿病时,心情急迫,回家就忙着吃药,恨不得一两天就把病治好。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何红哲)
面对这种种,您的健康观念如何?您是否也曾经或正在陷入这些误区之中?
关键词:心理
心理压力过大而患抑郁症
有些患者查出糖尿病后,由于缺乏糖尿病知识,认为“得了糖尿病就是宣判了无期徒刑,一辈子不能多吃饭,不能吃水果”,“糖尿病很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等等,而出现恐惧心理和情绪低落,觉得“活着没有多大意思”,“吃也不敢吃,治也治不好”,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抑郁症状。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患者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情。依据个人的喜好来放松自己,如聆听明快的轻音乐、看喜剧、听相声、唱歌、散步、旅游等。总之,多想自己高兴的事情,把事情看淡一些,并学会倾诉或发泄心中的不快情绪。必要时可向心理医生请教。
过分轻视或过分重视疾病
某些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放任自己,不去就医,任其发展;二是谨小慎微,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严重并发症。
这两者都会影响糖尿病的科学治疗,最终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初患糖尿病时,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需要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认识过程。在从恐惧、怀疑到逐渐接受现实的过程中,有些患者会走一些弯路。因此,对于初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学习,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消除恐惧的心理,坦然面对疾病,“既来之,则安之”,从思想上重视糖尿病,避免不良的心态导致不良的情绪而延误治疗。
, 百拇医药
认为糖尿病无药可医
一些人患糖尿病后由于急于求成,到处寻医问药,希望找到灵丹妙药,能够一蹴而就。其结果是钱花了不少,而病情却得不到控制。于是悲观失望,认为糖尿病无药可医。
其实,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却有办法控制;虽然并发症不可避免,却能通过治疗延缓其发生;虽然终生与糖尿病相伴,但糖尿病是一种“有条件的长寿病”。患糖尿病后一定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树立糖尿病是可以战胜的信心)、战术上重视敌人(遵医嘱,科学治疗)、以顽强的毅力打持久战(终生治疗)。
关键词:认识
没有不适感觉,不必治疗
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很多人只在偶然体检中发现有糖尿病,所以有些患者认为没有必要积极治疗。
, http://www.100md.com
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较长时间的血糖升高,尽管没有不适症状,但已经造成对血管、神经的损害,早期治疗能够阻止或延缓损害的发生、恶化。若高血糖长期得不到纠正,必将导致心、肾、脑等全身器官功能损害,而这些病变是不可逆的,到那时医生也束手无策。所以,一经发现患有糖尿病,不论有无症状,均应及时进行合理、科学的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双亲中有患糖尿病者、中老年人、缺乏运动者,尤其应加强监测、早期诊断。
不按时复查有关指标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自己控制好血糖,没有并发症的发生,就没有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
当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体重等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后(或即使未很好达标),多数糖尿病患者因自我感觉很好,即不再经常复查,甚至过了半年也不复查有关指标。其实,血糖、血脂等指标超标后不会即刻感到明显不舒服,等到自己感到不舒服时已经晚了。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经常定期复查,才能防微杜渐,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治疗效果才能更好。
, 百拇医药
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各不相关
一部分患者不能将饮食、运动和药物的治疗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常常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控制糖尿病。认为不用运动,只要少吃点就行了,或者多吃点,然后多运动也可以把血糖降下去。
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三大治疗手段”。其核心是控制高血糖,兼防并发症。在临床上,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或者适用于同一患者各不相同的时期,正如有的患者认为不必控制饮食,只要多运动就能把多余的热量排出去一样。岂不知每次摄入多余的热量,不可能通过运动全部消耗,它会越积越多,导致病情加重。因此,这三种方式要互相协调,密切配合,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感觉有所偏废。
关键词:血糖
血糖恢复正常就是痊愈
一些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正规治疗,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后,血糖降至正常,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就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经治愈。
, http://www.100md.com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到目前为止,包括各类中西药、保健品、食品以及其他糖尿病防治手段,都无法根治糖尿病,只能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就是说一旦得了糖尿病,就不可能真正治愈,哪怕临床症状可以暂时消除。所以,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放松警惕,轻易终止治疗而导致糖尿病症状卷土重来,贻误病情。因而,打持久战是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好的思想准备。
只需检查血糖、尿糖即可分型
很多糖尿病患者只要查出血糖高,尿糖有“+”,诊断为糖尿病后,也不再做进一步检查,就按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失常。糖尿病的分型需做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兴奋试验,有条件的还可以检查胰岛素受体结合率。通过以上检查可以确定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病情稳定与否,病情属轻度、中度还是重度,这对糖尿病治疗和预后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好同时检测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C-肽兴奋试验,以免误诊、误治。此外,尿糖的多少受肾糖阈控制,病理情况下尿糖与血糖常不成正比。有些患者根据检查尿糖“+”号多少作为调整使用降糖药、胰岛素剂量的依据,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 http://www.100md.com
只重视空腹血糖而忽视了餐后血糖
很多人在确诊糖尿病后,只重视空腹血糖的监测,而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检查。认为空腹血糖正常了,糖尿病就得到控制了。
其实不然。有些患者空腹血糖虽然已得到控制,但餐后血糖仍很高。有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可严重损害心脑血管,加速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血糖控制的标准是空腹和餐后都必须达标。
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很多患者治病心切,总希望自己居高不下的血糖能迅速降至正常,所以千方百计地寻找“特效”降糖药。
过分看重药物的降糖效果是目前很多患者评价药物好坏的一项指标,也是很多患者急于寻找“特效”药的原因。人的血糖升高是一点点变化的,只是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在病症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不被察觉,所以,当病症出现时,高血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如果此时硬把血糖迅速降至正常,就像一个拉着重物艰难行走的人突然断了绳子会摔倒一样,人体对突然降低的血糖无法马上适应,就会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所以在治疗时一定循序渐进,遵照医嘱,平衡降糖。
关键词:用药
刚查出糖尿病就急着用药
有的患者在刚刚查出糖尿病时,心情急迫,回家就忙着吃药,恨不得一两天就把病治好。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何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