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X > 消渴
编号:13780778
消渴期的饮食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糖尿病新世界》 20103
     糖尿病,古人称为消渴,中医又将其分为脾瘅、消渴和消瘅三期。其中,饮食治疗是消渴期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前面我们介绍了改善消渴期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及症状“5”项指标的饮食方法。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出发,结合消渴期主要的病机特点,临床上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辨证用膳,更具有针对性的对消渴期患者进行饮食治疗。

    消渴病患者辨证论治有证型和证候的区别,证型多比较固定,较少变化;证候则易于变化,表现较多。本文先主要介绍消渴期不同证型的辨证用膳方法。

    一、消渴期的病因病机

    《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 又云:“二阳之病发心脾。”《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可见,消渴发病是“二阳”,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结滞,结则化热,胃和大肠结热,则必然出现消谷善饥、尿多、饮多、大便秘结,进而疲乏消瘦。接着指出“二阳结热”发于“心脾”之热。《素问·奇病论》则说明,因脾热而数食肥甘厚味,肥生内热,甘令中满,复加心热,则甘气上溢,血糖指标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水平,即“转为消渴”,出现了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糖尿病的诸多症状。脾热未消,复加心热,转为二阳结热,诸多结热,既耗气,又伤阴。
, 百拇医药
    二、消渴期的证型及证候

    消渴期基本证型,临床主要有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三种,其中以气阴两虚最为常见,患者倦怠无力症状突出,伴有口干舌燥、气短、饮不解渴等症;素体阴虚者则多呈现为肝肾阴虚证型,消瘦明显,伴有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眠差等症状;阴损及阳,素体脾弱者则多为脾肾阳虚证型,尿多清长,伴畏寒、阳痿、腹胀、便溏、腰膝酸软等症。消渴期的基本证型与常见证候相比,有时临床表现相对隐匿,不甚突出。消渴期不同证候的表现往往更为复杂,多种因素可导致不同证候的出现。常见有:

    1.因数食肥美,津液在脾,促使脾热,精神紧张、心情抑郁,致使心热,心脾有热,导致胃热肠热,甘气上溢,出现多食易饥、口渴多饮、便秘、疲乏、消瘦的二阳结热证。

    2.因贪食肥美,盛于晚餐,脾胃受伤,运化失司,湿滞化热,困阻中焦,甘气上溢,出现脘腹胀闷、纳食不香、口干渴饮、大便不爽、舌胖苔滑的脾胃湿热证。
, http://www.100md.com
    3.因暴饮暴食,脾胃大伤,食滞肠胃,阻遏气机,甘气上溢,出现脘腹胀满、呃逆腐臭、头晕沉重、怕热喜凉、大便粘滞腥臭等食积痰热证。

    4.因饮酒无度,酒毒内盛,引起甘气上溢,出现手掌色红、心胸烦热、头疼头晕、口苦口干、腹胀便干等酒毒内伤证。

    5.脾瘅患者,数食甘美,复因风寒袭肺,肺气壅遏,肺热内生,甘气上溢,出现发热、咳嗽、头痛身痛、口渴喜饮、便干等肺胃实热证。

    6.脾瘅患者,复加情志抑郁,肝失调达,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致甘气上溢,出现胸胁满闷、口苦咽干等气郁化热证。

    7.心火内盛,热毒内生,循经发于皮、肌、诸窍或脏腑,形成疔疖脓疡,致甘气上溢,形成热毒所伤证。

    8.素体阴虚,复加以上诸多热证,津液大伤,均可致甘气上溢,出现口干咽燥、鼻干眼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燥等阴伤燥热证。

    下期,我们将为您介绍消渴期的辩证用膳原则及适合的食物。

    (未完待续), http://www.100md.com(肖永华 吕仁和)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X > 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