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开拓 执着向上
第一次见冯教授,是在一次糖尿病的会议上。当时并没有认出他,只是见一位儒雅的知识分子在旁边安坐。事后了解到冯教授其人,对那次的情形还有些遗憾。
这次联系上冯教授,说想采访他做封面,电话里他语速很快,语气有些生硬,一开始就回绝了,是因为比较低调也因为他实在忙。但终没有经住记者的“软磨硬泡”,答应下来。电话里听他计算着这几日的日程安排,“明天没空儿,后天上午有事,下午也有安排,大后天下午晚些时候有会……这样,你大后天在会议之前来吧。”早听说冯教授人好,记者猜测着这连轴转的忙碌是否是他生活的常态,以及那快速生硬的语气和一面之缘留给给记者的谦和印象……似乎有点难以琢磨他的性格了,直到专访那天。
发现问题 痴心进取
冯教授1986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宜昌市中心医院内科。1990年又回到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内分泌专业学习研究,三年后,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当时他已经是湖北省内分泌学会的一名委员,先后两次获得宜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春节以后,冯波去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深造,拜德国糖尿病学会主席谢尔保教授为师,继续内分泌学的临床研究。经过一年的努力,他通过考试取得北莱茵州卫生管理部门的医疗许可证。当时在湖北已经是小有名气,是什么促使着再次深造呢?他认为,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应该不断的进取,而他本人也是一个喜欢开拓和挑战的人。内分泌学深奥费解,发病隐蔽症状复杂,课题研究和临床上遇到过太多的问题和困难,冯教授都悉心钻研、勇于探求,但只有自身提高了,才能做出更好的成绩。主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了后来成为他德国的老师谢尔保教授和崔格勒教授的一些研究文献,觉得很感兴趣,也因为互相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于是有了联系。冯教授一直对德国的科研精神很推崇,还会德语,加上谢尔保教授是德国糖尿病学会主席,于是冯教授申请了德国学术交流的奖学金,到梦寐之地求学。
, http://www.100md.com
留学德国 影响深远
说起德国的风俗习惯,冯教授滔滔不绝:那里的人办事都极其认真,有次一位教授要制作一张幻灯片,竟然把科室里的所有员工都请来,要大家一起提意见;那里的工作都很自觉,从来不开会,既不需要提醒,也没人来检查,大家对各自的责任都很清楚,完全靠自觉,包括接受培训;那里的各种讲座特别多,学习气氛非常浓,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去查找各类培训信息,争先恐后报名,自掏腰包付钱去听课;那里的医生、护士和病人口袋里都有笔记本,都有记笔记的习惯,看病都要事先预约,往往提前几天或几周约定,到了时间,如几日、几时、几分,不会出现误差;对于工作进度,也是说好几天就是几天,从来也不会提前一天,或者延误半天;研究课题全部都由学生自己命题,而老师或者上级会对学生或部下进行引导。
这些对冯教授以后的治学教学甚至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从德国留学以后,他看事情更大气更全面了,更守时,很注重团队与协作精神……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出自己带有德国人的影子,但冯教授仍然深深地铭记自己是中国人。在海外,方方面面也都能激起他的爱国情愫。他说,7月2号是他导师的生日,当晚整个研究所的人都在为他庆生,然而聚会上谢尔保教授却把他拉到身边,叫大家停下来,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昨天,香港已经回到中国了,在这里我们也有个非常优秀的中国人……”当大家在为冯教授而鼓掌时,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感悟,一定要做好自己。特别是在国外,当时的“冯波”不只是一个名字,他代表中国人。
, http://www.100md.com
心系祖国 勇于开拓
在以严谨著称的德国,能取得博士学位者不容易。冯教授与夫人先后赴德,一番苦读,都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在同去的人中,唯有冯教授取得德国的行医许可证。华人要取得德国行医许可证很难。然而,要放弃这一许可证,就更难了。冯教授放弃了。
冯教授的志向是做个好医生。他认为,作为医生不容易,做好医生就更难。比如,如果临床病例数量不多,有关研究会受到限制;研究成果又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临床病例超过许多国家。所欠缺的是资金、设备以及低于欧美国家的西医医疗水平。冯教授深感国内具备更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个好医生的基本条件,也想为祖国做出贡献。他们放弃了在德国已经拥有的一切,决定回国。
东方医院的内分泌科是冯教授一手创建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毫不起眼到享誉四方,冯教授付出的精力与汗水都不是一两句话可以简单道明的,他只用了句艰苦卓绝带过。然而从一开始的科室建制、定规立据、开展学术研究以及人员培养等,一步步的做好。冯教授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创优、硕果累累,现在东方医院内分泌科在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上形成特色,内分泌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大副度提高,死亡率大大降低,门诊量大幅增加,患者也开始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东方医院从原来的二级医院到现在的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从零起点到现在全国都颇有地位,冯教授的乐于开拓和坚韧不拔是坚持下来的筹码。
, http://www.100md.com
营造氛围 科室如家
冯教授是湖北人,来到上海也为一展抱负。外地人在上海可能会比较容易遭受磨难,但是冯教授做好自己的人生信条和执着开拓进取的一腔热血却让他避免这样的尴尬。他说,在上海他是外地人,不过上海的老专家和同道们却一直对他很照顾。他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块土地并愿意为之付出。东方医院的内分泌科就是冯教授倾注所有心血的作品。在这里就像家一样,所有的人都亲如家人并各司其职。冯教授说,他不过只是个家长,科室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自觉,大家也都很忙,会积极工作甚至主动加班。就像一个家一样,“哥哥有哥哥的事情,妹妹做妹妹的事情,不用人催也不用人提醒。弟弟要是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哥哥会帮忙,整个科室亲如一家,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冯教授会关心大家的生活和进步,安排组织培训,鼓励学习。
他自己因为工作繁忙很少休假,每年二十多天的休假从1999年至今从来也没有用过一天。他鼓励科室员工休假旅游,但大家却都自觉的工作,这让冯教授很感动也很欣慰,他悉心营造的如家一般的科室氛围正是他建科时觉得最困难但最必须的方面。
, 百拇医药
用心教学 桃李满园
采访冯教授前,记者也多方搜集了他的信息,在同济大学的BBS上发现这样的帖子:“问一下,东方医院冯波怎样?考他研究生怎样?回答:只怕你不够好,考不上。”在冯教授的个人网页上也有很多“老师,想做你的学生。”这样的留言。冯教授听后开怀一笑,说他并不知道,不过他的学生都很尊敬他,这也是因为冯教授的教学理念。冯教授的学生都是他亲自教学,对现在很多医院收到学生后会交给下属带的情况,冯教授颇不认同。
或许还是德国作风的影响,冯教授对学生的教学是引导大于传授。他说,他希望他的学生有独立性,而不是跟着他的思路走,要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批判的精神,这才会进步。冯教授说我不会把我的观点输入给学生而是跟他们讨论,让大家举一反三,他觉得这样进步才会更大。对不同学生的教育会不一样,但冯教授会比较注重大方向上的点拨和引导,正如他在说德国的特点时说到的大气,我国并不缺少细致韧性和刻苦,但是在方向和作风上的引导是教学上最该做的。
冯教授每年都会带一两个硕士或博士,一直没有间断。如今已经算是桃李满园,而大家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也都会十分感恩冯教授给他们的馈赠。
现在的冯教授要处理科室的行政工作,每周有两次门诊,还有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每年还有对基层医生的培训以及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时间满满当当,计划井井有条,他说“一切意外都要给计划让路。”因此用自己的时间来处理突发的事件就成了常态。他也会觉得劳累,但是学术的发展和研究的进步总能让他觉得累并很快乐,因此无怨也无悔。在这个领域,他无私教学,倾囊相授,希望人才辈出,能够使学科更好发展。, 百拇医药(秦筠)
这次联系上冯教授,说想采访他做封面,电话里他语速很快,语气有些生硬,一开始就回绝了,是因为比较低调也因为他实在忙。但终没有经住记者的“软磨硬泡”,答应下来。电话里听他计算着这几日的日程安排,“明天没空儿,后天上午有事,下午也有安排,大后天下午晚些时候有会……这样,你大后天在会议之前来吧。”早听说冯教授人好,记者猜测着这连轴转的忙碌是否是他生活的常态,以及那快速生硬的语气和一面之缘留给给记者的谦和印象……似乎有点难以琢磨他的性格了,直到专访那天。
发现问题 痴心进取
冯教授1986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宜昌市中心医院内科。1990年又回到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内分泌专业学习研究,三年后,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当时他已经是湖北省内分泌学会的一名委员,先后两次获得宜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春节以后,冯波去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深造,拜德国糖尿病学会主席谢尔保教授为师,继续内分泌学的临床研究。经过一年的努力,他通过考试取得北莱茵州卫生管理部门的医疗许可证。当时在湖北已经是小有名气,是什么促使着再次深造呢?他认为,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应该不断的进取,而他本人也是一个喜欢开拓和挑战的人。内分泌学深奥费解,发病隐蔽症状复杂,课题研究和临床上遇到过太多的问题和困难,冯教授都悉心钻研、勇于探求,但只有自身提高了,才能做出更好的成绩。主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了后来成为他德国的老师谢尔保教授和崔格勒教授的一些研究文献,觉得很感兴趣,也因为互相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于是有了联系。冯教授一直对德国的科研精神很推崇,还会德语,加上谢尔保教授是德国糖尿病学会主席,于是冯教授申请了德国学术交流的奖学金,到梦寐之地求学。
, http://www.100md.com
留学德国 影响深远
说起德国的风俗习惯,冯教授滔滔不绝:那里的人办事都极其认真,有次一位教授要制作一张幻灯片,竟然把科室里的所有员工都请来,要大家一起提意见;那里的工作都很自觉,从来不开会,既不需要提醒,也没人来检查,大家对各自的责任都很清楚,完全靠自觉,包括接受培训;那里的各种讲座特别多,学习气氛非常浓,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去查找各类培训信息,争先恐后报名,自掏腰包付钱去听课;那里的医生、护士和病人口袋里都有笔记本,都有记笔记的习惯,看病都要事先预约,往往提前几天或几周约定,到了时间,如几日、几时、几分,不会出现误差;对于工作进度,也是说好几天就是几天,从来也不会提前一天,或者延误半天;研究课题全部都由学生自己命题,而老师或者上级会对学生或部下进行引导。
这些对冯教授以后的治学教学甚至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从德国留学以后,他看事情更大气更全面了,更守时,很注重团队与协作精神……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出自己带有德国人的影子,但冯教授仍然深深地铭记自己是中国人。在海外,方方面面也都能激起他的爱国情愫。他说,7月2号是他导师的生日,当晚整个研究所的人都在为他庆生,然而聚会上谢尔保教授却把他拉到身边,叫大家停下来,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昨天,香港已经回到中国了,在这里我们也有个非常优秀的中国人……”当大家在为冯教授而鼓掌时,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感悟,一定要做好自己。特别是在国外,当时的“冯波”不只是一个名字,他代表中国人。
, http://www.100md.com
心系祖国 勇于开拓
在以严谨著称的德国,能取得博士学位者不容易。冯教授与夫人先后赴德,一番苦读,都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在同去的人中,唯有冯教授取得德国的行医许可证。华人要取得德国行医许可证很难。然而,要放弃这一许可证,就更难了。冯教授放弃了。
冯教授的志向是做个好医生。他认为,作为医生不容易,做好医生就更难。比如,如果临床病例数量不多,有关研究会受到限制;研究成果又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临床病例超过许多国家。所欠缺的是资金、设备以及低于欧美国家的西医医疗水平。冯教授深感国内具备更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个好医生的基本条件,也想为祖国做出贡献。他们放弃了在德国已经拥有的一切,决定回国。
东方医院的内分泌科是冯教授一手创建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毫不起眼到享誉四方,冯教授付出的精力与汗水都不是一两句话可以简单道明的,他只用了句艰苦卓绝带过。然而从一开始的科室建制、定规立据、开展学术研究以及人员培养等,一步步的做好。冯教授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创优、硕果累累,现在东方医院内分泌科在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上形成特色,内分泌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大副度提高,死亡率大大降低,门诊量大幅增加,患者也开始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东方医院从原来的二级医院到现在的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从零起点到现在全国都颇有地位,冯教授的乐于开拓和坚韧不拔是坚持下来的筹码。
, http://www.100md.com
营造氛围 科室如家
冯教授是湖北人,来到上海也为一展抱负。外地人在上海可能会比较容易遭受磨难,但是冯教授做好自己的人生信条和执着开拓进取的一腔热血却让他避免这样的尴尬。他说,在上海他是外地人,不过上海的老专家和同道们却一直对他很照顾。他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块土地并愿意为之付出。东方医院的内分泌科就是冯教授倾注所有心血的作品。在这里就像家一样,所有的人都亲如家人并各司其职。冯教授说,他不过只是个家长,科室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自觉,大家也都很忙,会积极工作甚至主动加班。就像一个家一样,“哥哥有哥哥的事情,妹妹做妹妹的事情,不用人催也不用人提醒。弟弟要是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哥哥会帮忙,整个科室亲如一家,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冯教授会关心大家的生活和进步,安排组织培训,鼓励学习。
他自己因为工作繁忙很少休假,每年二十多天的休假从1999年至今从来也没有用过一天。他鼓励科室员工休假旅游,但大家却都自觉的工作,这让冯教授很感动也很欣慰,他悉心营造的如家一般的科室氛围正是他建科时觉得最困难但最必须的方面。
, 百拇医药
用心教学 桃李满园
采访冯教授前,记者也多方搜集了他的信息,在同济大学的BBS上发现这样的帖子:“问一下,东方医院冯波怎样?考他研究生怎样?回答:只怕你不够好,考不上。”在冯教授的个人网页上也有很多“老师,想做你的学生。”这样的留言。冯教授听后开怀一笑,说他并不知道,不过他的学生都很尊敬他,这也是因为冯教授的教学理念。冯教授的学生都是他亲自教学,对现在很多医院收到学生后会交给下属带的情况,冯教授颇不认同。
或许还是德国作风的影响,冯教授对学生的教学是引导大于传授。他说,他希望他的学生有独立性,而不是跟着他的思路走,要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批判的精神,这才会进步。冯教授说我不会把我的观点输入给学生而是跟他们讨论,让大家举一反三,他觉得这样进步才会更大。对不同学生的教育会不一样,但冯教授会比较注重大方向上的点拨和引导,正如他在说德国的特点时说到的大气,我国并不缺少细致韧性和刻苦,但是在方向和作风上的引导是教学上最该做的。
冯教授每年都会带一两个硕士或博士,一直没有间断。如今已经算是桃李满园,而大家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也都会十分感恩冯教授给他们的馈赠。
现在的冯教授要处理科室的行政工作,每周有两次门诊,还有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每年还有对基层医生的培训以及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时间满满当当,计划井井有条,他说“一切意外都要给计划让路。”因此用自己的时间来处理突发的事件就成了常态。他也会觉得劳累,但是学术的发展和研究的进步总能让他觉得累并很快乐,因此无怨也无悔。在这个领域,他无私教学,倾囊相授,希望人才辈出,能够使学科更好发展。, 百拇医药(秦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