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脾降糖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1)
[摘要] 目的 探讨调脾降糖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济南市长清区中医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68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 例)和对照组(34 例)。对照组给予二甲雙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调脾降糖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血糖及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调脾降糖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控制血糖水平,还能改善血脂代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调脾降糖饮;二甲双胍;益气健脾;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0(b)-0059-02
糖尿病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总数的 90%以上[1],如患者血糖控制欠佳,会导致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2]。中医学将2型糖尿病归属到“消渴”范畴,临床上应用益气健脾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2013年10月—2016年10月该研究采用益气健脾方法应用调脾降糖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 68 例,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济南市长清区中医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68 例,其中男 35例,女 33 例,年龄 35~64 岁,平均(55.1±7.2)岁,病程 2 ~11 年,平均(7.5±4.9)年。纳入病例均经患者知情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9±6.7)岁,平均病程(6.9±4.7)年。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平均(55.8±6.1)岁,平均病程(7.5±3.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包括脾虚与气虚。脾虚主症:胃纳减少或食欲不佳;大便不正常;食后腹胀或下午腹胀。气虚主症: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次症:口淡不渴、喜热饮、腹痛绵绵等。气虚主症2个+脾虚主症2个;气虚主症、舌象+脾虚主症2个;气虚主症、舌象+脾虚主症1+次症2个。以上3项中具备一项即诊断为脾气虚证消渴。
符合2型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但<13.9mmol/L,或餐后 2 h血糖≥11.1 mmol/L,但<20 mmol/L 者),同时中医辨证符合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已进行1个月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加降糖药物治疗后,空腹血糖仍≥7.0 mmol/L,自愿参加并按规定用药者,均可纳入该研究。
1.2.2 排除标准 ①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②二甲双胍禁忌患者;③对调脾降糖饮过敏患者;④有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或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⑤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及严重感染者;⑥不配合者及精神病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都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的基础上服用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产品批号:H11021560),0.5 g/次,根据血糖结果调整每日剂量,最大剂量<2 g,3 次/d;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调脾降糖饮治疗(黄芪30 g、党参30 g、石膏25 g、白术15 g、升麻10 g、柴胡10 g、荔枝核20 g、黄连10 g、苍术20 g、玄参20 g、山药20 g、陈皮15g、甘草10 g),1剂/d,水煎300 mL,2次分服。4 周为1疗程,两组患者都治疗 2 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指导原则》疗效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治疗后 FPG<7.0 mmol/L,或餐后2 hPG<7.8 mmol/L,或血糖降低3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治疗后 FPG<8.3 mmol/L,或餐后2 hPG<11.0 mmol/L;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血糖降低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相比较。
1.6 安全性评价
体温、心率、呼吸等体格检查;血、尿及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7 统计方法
运用 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相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 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91.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糖代谢指标相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FPG、餐后2 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糖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血脂变化相比
治疗后两组患着TC、TG、LDL-C 水平均与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百拇医药(郭延照 刘玮 王兴山)
[关键词] 调脾降糖饮;二甲双胍;益气健脾;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0(b)-0059-02
糖尿病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总数的 90%以上[1],如患者血糖控制欠佳,会导致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2]。中医学将2型糖尿病归属到“消渴”范畴,临床上应用益气健脾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2013年10月—2016年10月该研究采用益气健脾方法应用调脾降糖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 68 例,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济南市长清区中医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68 例,其中男 35例,女 33 例,年龄 35~64 岁,平均(55.1±7.2)岁,病程 2 ~11 年,平均(7.5±4.9)年。纳入病例均经患者知情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9±6.7)岁,平均病程(6.9±4.7)年。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平均(55.8±6.1)岁,平均病程(7.5±3.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包括脾虚与气虚。脾虚主症:胃纳减少或食欲不佳;大便不正常;食后腹胀或下午腹胀。气虚主症: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次症:口淡不渴、喜热饮、腹痛绵绵等。气虚主症2个+脾虚主症2个;气虚主症、舌象+脾虚主症2个;气虚主症、舌象+脾虚主症1+次症2个。以上3项中具备一项即诊断为脾气虚证消渴。
符合2型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但<13.9mmol/L,或餐后 2 h血糖≥11.1 mmol/L,但<20 mmol/L 者),同时中医辨证符合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已进行1个月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加降糖药物治疗后,空腹血糖仍≥7.0 mmol/L,自愿参加并按规定用药者,均可纳入该研究。
1.2.2 排除标准 ①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②二甲双胍禁忌患者;③对调脾降糖饮过敏患者;④有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或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⑤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及严重感染者;⑥不配合者及精神病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都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的基础上服用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产品批号:H11021560),0.5 g/次,根据血糖结果调整每日剂量,最大剂量<2 g,3 次/d;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调脾降糖饮治疗(黄芪30 g、党参30 g、石膏25 g、白术15 g、升麻10 g、柴胡10 g、荔枝核20 g、黄连10 g、苍术20 g、玄参20 g、山药20 g、陈皮15g、甘草10 g),1剂/d,水煎300 mL,2次分服。4 周为1疗程,两组患者都治疗 2 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指导原则》疗效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治疗后 FPG<7.0 mmol/L,或餐后2 hPG<7.8 mmol/L,或血糖降低3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治疗后 FPG<8.3 mmol/L,或餐后2 hPG<11.0 mmol/L;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血糖降低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相比较。
1.6 安全性评价
体温、心率、呼吸等体格检查;血、尿及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7 统计方法
运用 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相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 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91.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糖代谢指标相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FPG、餐后2 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糖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血脂变化相比
治疗后两组患着TC、TG、LDL-C 水平均与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百拇医药(郭延照 刘玮 王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