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糖尿病新世界》 > 2018年第3期
编号:13315988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1日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第3期
     [摘要] 目的 分析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8月期间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糖尿病内分泌医院住院符合PDPN诊断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两组,分别给予依帕司他、依帕司他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BPI-DPN问卷评分的差异性。 结果 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BPI-DPN问卷评分与对照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可推广以及应用。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型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2(a)-0161-02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范畴,常以肢体疼痛为主诉[1],不仅增加患者致残、致死率,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针对PDPN治疗多采用营养神经、抗氧化及抑制多元醇通路、钙通道调节剂等,并使用抗抑郁类药物等改善患者的症状,但由于该类药物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影响其临床推广,该研究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显著疗效,为进一步观察补阳还五汤对本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设计本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糖尿病内分泌医院住院符合PDPN诊断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 例,年龄44~73(55.4±6.6)岁,糖尿病病程6.2~9.9(7.47±1.84)年,DPN病程1.3~4.2(2.21±0.53)年。对照组30 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3~72(52.2±5.7)岁,糖尿病病程5.1~10.2(7.56±0.63)年,DPN 病程1.2~4.5(2.82±0.7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痛性神经病变指患者以各种类型肢体疼痛为主诉的DPN。

    1.2.2 中医证侯诊断标准 气虚血瘀证:主症:身倦乏力,肢体麻木如蚁行,疼痛如刺,痛处不移。次症:面色淡白或晦滞,肌肤甲错,胁肋疼。舌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细或弱而涩。主症2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确诊[2]。证候积分标准:主症轻度记2分,中度记4分,重度记6分;次症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3分。

    1.3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严格执行饮食、运动治疗,予以口服药物和(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控制血糖,同时积极行降压及调脂等基础治疗。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口服依帕司他(国药准字H20040840)50 mg/次,3次/d。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外加上补阳还五汤:黄芪30 g,赤芍15 g,川芎15 g,红花15 g,桃仁10 g,当归15 g,地龙15 g,鸡血藤30 g,伸筋草30 g,牛膝15 g,茯苓15 g,山药15 g,甘草10 g,1剂/d,水煎取汁,早晚分服。治疗3个月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血糖、血压控制情况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采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简明疼痛量表(BPI-DPN)评估症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的积分,按照“0~10分”来评估过去24 h疼痛的程度及影响,0分为最轻,10分为最重疼痛及影响影响。中医证候積分以主症:无: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次症: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及《内分泌学》[4]制定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肢体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深浅感觉基本恢复正常。MNCV和SNCV增加5 m/s以上,或恢复正常,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肢体疼痛症状减轻,深浅感觉较前敏感;MNCV 和SNCV 较前增加5 m/s 以下,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甚或加重,体征无明显改善。深浅感觉及肌电图无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SP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表示,用配对设计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血脂、血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较前显著下降,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和血脂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疗效观察

    2.2.1 通过对症候积分的比较 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90.6%;对照组总有效率4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 BPI-DPN问卷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对于各阶段疼痛程度评分均有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疼痛程度得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的增高,PDPN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它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治疗PDPN的临床药物有多种[5],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这项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加减,在治疗中医辩证属气虚血瘀型PDPN时,在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PDP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相关研究认为,可能与损伤神经电位的异常有关。当神经受损时,损伤的轴突区和胞体自发性放电,不停顿的无序的电活动长期刺激脊髓后可引起脊髓背角的次级伤害感受神经元敏化和高度的兴奋,开始对非伤害性刺激产生反应。此外,PDPN的发生也可能与高血糖状态下糖基化产物生成过多、多元醇通路的激活、相关神经递质的改变、背根神经节离子通道[6]及神经生长因子、中枢敏化[7]等因素有关。西医在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除了积极控制血糖外,基本多采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微循环、B族维生素修复神经元髓鞘、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抑制多元醇通路及神经营养因子等进行治疗,但效果欠佳;而使用的一些抗焦虑、镇痛类药物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效果也有限。而且本病后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往往需要抗抑郁及心理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 Kamenov Z, Parapunov R, Georgieva R. Incidence of diabetic neuropathy[J]. J Clin Med,2009,2(3):39-48.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J].中医杂志,2017, 58(7):625-630.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J].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33-237.

    [4]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2.

    [5] 夏萍,刘超,狄红杰.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8):660-662.

    [6] 徐湘,许岚.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24):7344-7347.

    [7] 李丽,冯洁,耿立成.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 1,17(1):46-47.

    (收稿日期:2017-11-04), http://www.100md.com(顾晔 倪学健 唐春花 狄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