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的检验及意义评定(1)
[摘要] 目的 评定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该院2015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及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调查对象,收集受试者空腹状态下的尿液标本,采用HT-2000尿液分析仪测定尿蛋白,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U68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微量蛋白,对比两组尿蛋白與尿微量蛋白水平及相关指标的检验阳性率。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尿蛋白、尿微量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3.3%和53.3%,健康对照组尿蛋白、尿微量蛋白阳性率分别为0.0%和16.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水平分别为(196.8±25.2)mg/24 h、(35.34±3.23)mg/L,健康对照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水平分别为(51.25±8.64)mg/24 h、(10.12±1.68)mg/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验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依据阳性率和指标水平对糖尿病肾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尿微量蛋白;尿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8(b)-0177-02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文献报道[1],国内发病率高达9.7%;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全部并发症的20%~30%左右;糖尿病肾病的危害较大,末期进展至肾功能衰竭,可使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增大30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发病率进一步升高,如今已成为威胁人们生活质量的严重疾病。所以,要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预后情况,必须做到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有效治疗。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糖尿病发病后应在5年内完成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的检验,并指明两项指标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线索,多次检查、连续随访,最终才能明确诊断。该研究以该院2015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及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调查对象,通过不同受试者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测水平及检验阳性率的对比,进一步探讨了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共60例(糖尿病肾病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2.8±11.6)岁;糖尿病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2±1.5)年;包括I型糖尿病18例,2型糖尿病42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50名(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28名,女性22名;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2.8±11.6)岁。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临床检查;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受试者检测前1 d保持空腹12 h,次日凌晨采集尿液标本,分为首次尿液(10 mL)和中段尿(5 mL),检验前以4 0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取上清液进行检测。采用优立特试纸测定尿蛋白水平,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U68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微量蛋白水平。阳性标准[2]:尿蛋白>150 mg/24 h,尿微量蛋白>30 mg/L。
1.3 观察指标
测定糖尿病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水平,对两组受试者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阳性率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n(%)],采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x±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阳性率的对比
糖尿病肾病组尿蛋白阳性者8例,尿微量蛋白阳性者32例,阳性率分别为13.3%和53.3%;健康对照组尿蛋白阳性者0例,尿微量蛋白阳性者8例,阳性率分别为0.0%和16.0%;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测水平的对比
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水平较低,糖尿病肾病组水平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测水平的对比(x±s)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对机体各器官功能的影响较为严重。目前,糖尿病并发症多达百余种,而合并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调查显示因肾脏损伤死亡的糖尿病患者约占10%。近几年,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趋势明显上升,仅次于肾小球肾炎,是居于第二位的终末期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研究认为是高血糖、遗传、高血压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普遍认为高血糖状态会对机体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继而导致糖尿病发生,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正常的肾脏组织也会受到较大损伤。临床指出,糖尿病进展至糖尿病肾病并发展至严重肾病共经历5个阶段,第一阶段:肾脏肥大,肾小球高滤过,病理性损伤不明显,此时严格控制血糖可防止疾病进展;第二阶段:尿蛋白水平开始超出正常范围,抗肾小球底膜增厚为主要的病理变化,机体在休息过后尿蛋白水平会恢复正常,此时对血糖进行严格控制,维持病情,可以终止糖尿病肾病的发展;第三阶段:肾小球病变促使尿微量蛋白生成,随之影响血压进一步升高,此时控制血压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尿微量蛋白的排出量;第四阶段:肾病综合征,以持续存在的尿蛋白症状为主要表现;第五阶段:终末期肾衰竭,必须进行透析治疗。
由于糖尿病肾病的代谢紊乱异常复杂,疾病发展至终末期时治疗难度会进一步增大,所以必须在疾病早期通过有效治疗控制病情,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这则需要尽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疾病状况进行明确诊断,以此才能科学制定理想的治疗方案和措施。肾脏机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蛋白质无法通过肾小球滤过分子筛和电荷屏障,故尿液中的蛋白量相对较低;肾小球的完整性在损害后,会造成蛋白漏出,继而导致尿蛋白量水平逐渐升高。肾小球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肾小管功能难以满足毛细血管内溢出的白蛋白的重吸收需求,尿液中白蛋白含量随之升高,但由于未达到蛋白尿的标准,故只能称为尿微量蛋白。当患者出现尿微量蛋白时,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存在不同程度的通透性增高,此时处于糖尿病性肾病早期,肾损伤为可逆性损伤,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够逆转或延缓病情进展。但当出现蛋白尿,尿蛋白检测阳性时,说明发生不可逆肾损伤。尿微量蛋白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能够客观反映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情况。所以,检验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水平对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百拇医药(周红梅)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尿微量蛋白;尿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8(b)-0177-02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文献报道[1],国内发病率高达9.7%;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全部并发症的20%~30%左右;糖尿病肾病的危害较大,末期进展至肾功能衰竭,可使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增大30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发病率进一步升高,如今已成为威胁人们生活质量的严重疾病。所以,要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预后情况,必须做到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有效治疗。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糖尿病发病后应在5年内完成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的检验,并指明两项指标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线索,多次检查、连续随访,最终才能明确诊断。该研究以该院2015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及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调查对象,通过不同受试者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测水平及检验阳性率的对比,进一步探讨了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共60例(糖尿病肾病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2.8±11.6)岁;糖尿病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2±1.5)年;包括I型糖尿病18例,2型糖尿病42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50名(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28名,女性22名;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2.8±11.6)岁。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临床检查;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受试者检测前1 d保持空腹12 h,次日凌晨采集尿液标本,分为首次尿液(10 mL)和中段尿(5 mL),检验前以4 0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取上清液进行检测。采用优立特试纸测定尿蛋白水平,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U68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微量蛋白水平。阳性标准[2]:尿蛋白>150 mg/24 h,尿微量蛋白>30 mg/L。
1.3 观察指标
测定糖尿病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水平,对两组受试者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阳性率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n(%)],采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x±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阳性率的对比
糖尿病肾病组尿蛋白阳性者8例,尿微量蛋白阳性者32例,阳性率分别为13.3%和53.3%;健康对照组尿蛋白阳性者0例,尿微量蛋白阳性者8例,阳性率分别为0.0%和16.0%;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测水平的对比
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水平较低,糖尿病肾病组水平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测水平的对比(x±s)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对机体各器官功能的影响较为严重。目前,糖尿病并发症多达百余种,而合并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调查显示因肾脏损伤死亡的糖尿病患者约占10%。近几年,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趋势明显上升,仅次于肾小球肾炎,是居于第二位的终末期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研究认为是高血糖、遗传、高血压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普遍认为高血糖状态会对机体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继而导致糖尿病发生,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正常的肾脏组织也会受到较大损伤。临床指出,糖尿病进展至糖尿病肾病并发展至严重肾病共经历5个阶段,第一阶段:肾脏肥大,肾小球高滤过,病理性损伤不明显,此时严格控制血糖可防止疾病进展;第二阶段:尿蛋白水平开始超出正常范围,抗肾小球底膜增厚为主要的病理变化,机体在休息过后尿蛋白水平会恢复正常,此时对血糖进行严格控制,维持病情,可以终止糖尿病肾病的发展;第三阶段:肾小球病变促使尿微量蛋白生成,随之影响血压进一步升高,此时控制血压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尿微量蛋白的排出量;第四阶段:肾病综合征,以持续存在的尿蛋白症状为主要表现;第五阶段:终末期肾衰竭,必须进行透析治疗。
由于糖尿病肾病的代谢紊乱异常复杂,疾病发展至终末期时治疗难度会进一步增大,所以必须在疾病早期通过有效治疗控制病情,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这则需要尽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疾病状况进行明确诊断,以此才能科学制定理想的治疗方案和措施。肾脏机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蛋白质无法通过肾小球滤过分子筛和电荷屏障,故尿液中的蛋白量相对较低;肾小球的完整性在损害后,会造成蛋白漏出,继而导致尿蛋白量水平逐渐升高。肾小球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肾小管功能难以满足毛细血管内溢出的白蛋白的重吸收需求,尿液中白蛋白含量随之升高,但由于未达到蛋白尿的标准,故只能称为尿微量蛋白。当患者出现尿微量蛋白时,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存在不同程度的通透性增高,此时处于糖尿病性肾病早期,肾损伤为可逆性损伤,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够逆转或延缓病情进展。但当出现蛋白尿,尿蛋白检测阳性时,说明发生不可逆肾损伤。尿微量蛋白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能够客观反映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情况。所以,检验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水平对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百拇医药(周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