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09年第10期
编号:11779865
急性药物性肝病用药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5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09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 R57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0-0019-03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又称药物性肝损伤,是药物经不同途径进入体内,因其毒性作用或机体的过敏反应而造成肝脏不同程度损伤,病程一般在3个月以内。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临床应用药物种类的迅速增加,患者自行服药的机率增多,急性药物性肝病护肝药物的合理选择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

    1 急性药物性肝病用药概述

    1.1 药物分类 不同药物导致急性肝损伤的靶位不同,采用国际共识意见的分类标准有助于识别某些已知药物肝毒性反应特点。根据用药后血清酶升高的特点,临床上将急性药物性肝病分为3种类型:(1)肝细胞性损伤主要表现为ALT水平明显升高,常先于TB水平升高和显著大于ALP升高水平,其临床诊断标准为血清ALT升高至少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血清ALP正常或ALT/ALP升高倍数比值≥5。易引起的药物有氟烷、磺胺、氨苯砜、酮康唑、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扑热息痛、吡罗昔康、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甲基多巴、罂粟碱及丙基硫氧嘧啶等。(2)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ALP水平升高先于转氨酶,或者ALP水平升高比转氨酶水平升高更明显,其临床诊断标准是血清ALP活性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