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95394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预防与控制(5)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10年第1期
     PTS、血栓性疾病、DIC、深静脉血栓、急性白血病、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等。

    3.4.1.5 FPA测定 FPA测定是反映凝血酶已形成的敏感和特异试验指标。FPA是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的早期产物,增高则提示凝血酶活性增强。增高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DIC、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尿毒症、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转移、大面积烧伤等。

    3.4.1.6 TF测定 TF测定是反映ECP活性增强的特异指标。TF是ECP的启动物,TF与FⅦa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可激活FX生成FXa而启动凝血。增高多见于炎症、败血症、内毒素血症、严重创伤、休克、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DIC、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和组织坏死、免疫性血管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尿毒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高血压、高血脂、脑卒中等。

    3.4.1.7 TAT测定TAT测定是反映凝血酶活性的特异试验指标。TAT是凝血酶已经生成的分子标志物,增高则提示凝血酶活性增强。增高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梗死、急性白血病等。

    3.4.2 抗凝治疗与监测 抗凝治疗是在积极治疗引起HCS疾病的基础上,对HCS的患者应用适量的抗凝药物。HCS慢性期的治疗应以口服抗凝剂为主,常用的药物是华法林,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达100%,口服后12~24 h出现抗凝作用。用法:口服,第1日5~20 mg,次日起用维持量,2.5~7.5 mg/d。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由于剂量过大或个体差异的缘故,出血率为7.1%~20.5%。故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实验室监测,以防止或减少出血的发生。可选用:(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rothrombin time ratio,PTR),PTR是受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人凝血酶原时间的比值,应使其维持在1.5~2.0为宜。(2)应首选国际正常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INR是要求在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时,必须使用标有国际灵敏度指数(ISI)值的组织凝血活酶,INR=pTW,应使其维持在2.0~3.0为宜。

    , http://www.100md.com(曹万钧 李兰彬 郝建国)
上一页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