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13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422623
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分子标志和分子靶点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

    朱鹏飞 张立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肿瘤中心;

    【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都呈上升趋势。化疗是有效的全身治疗方法,目前疗效最好的联合治疗方案有效率仅为20%~35%。要进一步提高疗效就需要更合理、更准确的用药,而能否针对不同分子生物学特点的NSCLC进行药物疗效预测是关键。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发现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RR)M1、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 3,TUBβ 3)、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水平与化疗药物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并有可能成为预测疗效进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因素。另外,有研究发现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e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作为分子靶向药物治疗NSCLC疗效判断的一个预测指标。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个体化治疗 分子标志 分子靶点

    【分类号】R734.2

    肺癌从病理学上大体分为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其中NSCLC约占80%,近一半的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1]。在治疗方面,以铂类为基础的第三代细胞毒药物联合化疗是目前晚期NSCLC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然而,即使疗效最好的化疗方案有效率也只能达到20%~35%,且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1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