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科学·新医学》 > 2009年第5期
编号:11881649
自拟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9例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日 《家庭科学·新医学》 2009年第5期
     1.3.2 中药治疗。口服自拟中药四白消溃汤(白术10g、白芍20g、白头翁20g、黄连10g、防风10g、广香10g、陈皮10g、元胡10g、柴胡8g、虎杖15g、大白10g、甘草6g)。将上述药物由本院煎药房煎至300ml,分三袋(真空)包装,每天3次,1包/次,连续服用。同时自拟灌肠中药消溃清肠汤(黄连、地榆炭、槐花、公英、白芨、夏枯草、香结、广香、白花蛇舌草等组成)并将上述药物煎至150ml,如前法行保留灌肠每日一次,连续使用。以上口服及灌肠治疗均使用4周。

    1.4 观察指标。

    1.4.1 症状学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腹泻、腹痛、粘液便或血便以及里急后重感。按轻、中、重度分别记1分、2分、3分。

    1.4.2 肠镜检查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下所见的血管征象、粘膜脆性、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粘膜糜烂、溃疡等。正常为0分;血管网模糊,粘膜轻度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记1分;粘膜中度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并可见散在糜烂、出血、溃疡记3分;粘膜重度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可见到糜烂,溃疡分布多,表面布满脓苔记5分。
, 百拇医药
    1.4.3 不良反应指标。观察恶心、呕吐、纳差、胃烧灼感、腹胀及皮诊出现情况。

    1.5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评定疗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近期治愈/总例数×100%。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改善75%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改善50%;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无改善,甚至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疗效评定均用配对x2检验,定量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29例中,近期治愈11例(37.93%),显效9例(31.03%),有效6例(20.69%),无效3例(10.34%),总有效率89.66%;对照组27例中,近期治愈7例(25.93%),显效7例(25.93%),有效4例(14.81%),无效9例(33.33%),总有效率66.67%。两组病例总有效率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x2=4.39 P<0.05)。
, 百拇医药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学积分及结肠镜下表现积分比较见表。两组病例治疗前的症状积分及结肠镜检查积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t=0.58P>0.05、t=-0.7 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及结肠镜检查积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t=-2.75 P>0.05、t=-0.97 P>0.05)。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t=9.18 P<0.05、t=4.04 P<0.05)。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镜检积分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t=8.9 P<0.05、t=5.93 P<0.05)。但治疗组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肠镜下表现粘膜康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恶心呕吐、纳差2例;对照组出现前述相同症状4例,胃烧灼感2例,腹胀及皮疹各1例。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7%,而对照组为29.63%,后者明显高于前者(x2=4.05 P<0.05)。

    3 讨 论
, 百拇医药
    随着我国人群生活环境的变化,uc的发病率近年来国内报道明显增高,尤其是结肠镜广泛应用以来,uc的诊断率明显增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太明确。病因有感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等等。因此在治疗方面大多是以阻断感染因子、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等为目标,且多选用水杨酸类药物,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等。使用这些药物治疗uc在国内外报道中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不能仅仅局限在西药治疗上,我们可以运用中药的方法治疗。

    中医学认为,uc属于“泄泻”“痢疾”“肠癖”“脏毒”“肠风”等范畴。病因与六淫邪袭,尤其是湿热壅滞,饮食所伤,情志郁结及禀赋不足等有关[3]。其病机为脾肾阳虚为主,湿热邪毒为标,瘀血阻络贯穿始终,而湿热邪毒蕴结壅滞肠中,脉络失和,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是其病理变化,故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活血和络是治疗关键[4]。

    中医药治疗uc的方法有多种,如内服、灌肠、针灸等,疗效肯定。我们以自拟四白消溃汤口服,方中用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白术健脾燥湿,去毒生肌,防风祛风升清止泻;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元胡活血化瘀,托毒生肌;大白、黄连合用清肠化湿,解毒消肿,广香行气导滞,陈皮健脾行气止痛;虎杖通络止痛。诸药合用达到清热解毒、健脾化湿、行气活血和络的作用。配合自拟消溃清肠汤灌肠,方中黄连清肠化湿,解毒消肿;公英清热解毒,地榆、白芨、槐花凉血泄热,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广香行气导滞;夏枯草以清热散结化瘀;香结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且现代药理研究表面,此药能改善循环,清除肠内细菌和毒素,并有防治细菌易位的作用[5]。诸药合用可直接作用患处,使肠腔内达到有效浓度,起到清热解毒、祛腐生肌、凉血止血,通腑泻泄之功。由于口服SASP和糖皮质激素对胃粘膜和肠粘膜有一定的刺激和损伤,而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胃烧灼感以及发生过敏反应而出现皮诊等副作用,我们使用以上单纯中药制剂口服和灌肠,则减少对胃肠粘膜的刺激,且可能对胃肠粘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避免了使用西药带来的副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本研究表明运用中药治疗uc和单纯运用西药治疗uc的有效率分别为89.66%和66.67%(x2=4.39 P<0.0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而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6.87%和29.63%,(x2=4.05 P<0.05)前者又明显低于后者。两组病例治疗前症状积分和镜检积分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的

    症状积分分别为5.02±3.83和8.15±4.67,镜检积分分别为4.52±3.01和5.88±3.99。虽然两组病例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和镜检积分无显著差别(P>0.05),但同组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和镜检积分则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些可能都是由于中药的多种作用,如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减轻肠道微血栓形成肠粘膜缺血坏死和炎症反应,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溃疡及周围组织炎症,促进肠粘膜再生,加快消肿,修复愈合。同时起到抗炎、灭菌,从而达到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御能力等因素的综合的作用,使患者疗效提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可节省患者的治疗费用。
, 百拇医药
    综合上述分析和研究结果表面,运用中药的方法治疗uc的疗效明显高于运用西药治疗uc的方法,其不良反应则前者明显少于后者,说明中药治疗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消化杂志,2001;21(6):236~23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1995:122~125

    3 傅南林等.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中医杂志,1999;40(8):501~503

    4 史亚祥.肠愈Ⅰ号冲剂合祛疡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28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92~393

    5 李健生等.中医药对肠道细菌易位作用的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6):286~287, http://www.100md.com(薛 峰 付昌格 卢义明)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