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麻疹疫情现状及控制策略初探
【摘 要】 目的 通过分析我市麻疹疫情和流行现状,对麻疹的防控策略进行探讨。方法 根据对近两年我市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找出麻疹暴发流行的原因,分析麻疹的防控策略。结果 我市麻疹疫情存在着发病年龄双相移位、发病呈高度散发和高度聚集状态、流动人口发病增多等特征。结论 为完成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西太平洋地区所有国家和地区将于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有效控制我市麻疹疫情,应认真做好麻疹免疫接种、麻疹疾病的监测与控制、麻疹当前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等工作。
【关键词】 麻疹 疫情 暴发 消除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085(2007)03-0208-02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确定西太平洋地区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将于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我国政府对WHO倡导的消除麻疹目标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并以政府名义进行了相应的支持。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可在多种细胞中生长产生特异病变,并可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繁殖,至今仍是一个血清型,人是麻疹病毒唯一宿主。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但是,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
1 麻疹疫情及流行特征
1.1 发病年龄出现双相移位现象
我现行采用8月龄和7岁两次的麻疹免疫策略,但是越来越多的疫情资料分析显示,婴幼儿和成人发病增多,出现 “双相移位”现象[1]。
1.2 局部暴发或流行影响了整个地区的发病水平。
目前我市存在两种暴发类型: 未免疫人群中的暴发和在高度免疫人群中的暴发。麻疹发病呈高度散发与高度聚集状态,高度散发是指病例分布广泛,2005年-2006年我市共发生1433例麻疹病例分布于7个县(市)、区179个乡(镇)街道中的130个乡镇;高度聚集是指由于暴发的存在,麻疹发病相对集中。2005年病例主要集中在建平县,占全市病例总数的42.35%(240/567),2006年集中在凌源市,占全市病例的40.56%(378/932)。2005年朝阳市麻疹发病数为567例,发病率为16.74/10万,2006年麻疹发病数为932例,较2005年上升了64.37%,发病率为27.51/10万,较上一年上升了64.34%。
1.3 外地输入病例的威胁越来越大,流动人口发病增多
随着经济和交通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疾病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外地输入病例的威胁越来越大。在我市流动人口中主要以外来打工的农民工居多。2005年流动人口发病数为10例,有3例为儿童;2006年流动人口发病数为17例,有7例为儿童。
1.4 轻型病例增多,临床表现出现新的变化,临床诊断困难导致发病数上升
研究表明,27%临床诊断病例无血清学反应,出疹时间参差不齐:传统第3-4天出疹者仅占50%,第2天占6.9%,40%在第5天后出疹,最长者可达第9天;皮疹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甚至可无典型皮疹;在麻疹急性期可有肝炎,成人麻疹发生率达31%-86%;可并发巨细胞肺炎或迟发性肺炎。由于临床表现的新变化,导致诊断困难,使发病数上升。
2 麻疹流行现状分析
2.1 一些地方常规免疫接种率存在滑坡和报告接种率虚高现象,尤其是流动人口中儿童的接种问题突出,使易感人群积累较多,导致麻疹局部暴发。
2.2 部分地区对麻疹疫苗复种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检查考核,我市多起学校的麻疹暴发疫情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2.3 大年龄人群的发病可能与过去初免时所用疫苗剂量及冷链条件影响效价稳定性和免疫成功率有关,且多年没有隐性感染,使其成为易感人群,这部分人群又因缺乏母传抗体而使新生儿成为易感人群。
2.4 病例监测敏感性和及时性不够,影响了暴发疫情的及时控制,使疫情扩散蔓延,造成二、三代病例的发生。
2.5 麻疹实验室网络未能有序运转,报告病例多为临床诊断病例,其中包含了一部分风疹或其他出疹性疾病病例,对麻疹病例的确诊造成一定影响。
2.6 由于部分县区疫苗运送不及时、无低温冰箱、无疫苗运送车、部分接种人员不能正确完成免疫接种的操作等原因造成免疫失败使易感人群增多。
3 麻疹控制策略探讨
针对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西太平洋地区所有国家和地区将于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卫生部发布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发展[2]。
由于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感染后可出现典型的皮疹和传染性病变,病后免疫持久;病毒无动物宿主,也无人间慢性携带状态;疫苗应用简便,效果可靠,因此具备了消除麻疹的可能[3]。为有效控制我市麻疹疫情,继续加速我市控制麻疹规划的实施进程,应认真规划和实施本地的麻疹防控工作,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3.1 做好麻疹免疫接种这一最基本的措施,发现低接种率的高危地区,须采取有力措施使其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并提高免疫接种及时率。
3.2 做好麻疹的疾病监测控制(包括实验室监测)工作,加强对麻疹流行病学监测,建立可靠的麻疹监测系统。重点对基础免疫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90%以上、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达到90%以上、以县为单位每年暴发点个数下降50%以上、麻疹患者中≤6岁者所占比例<25%、≤6岁患者中未免疫比例低于10%、免疫史不详比例低于10%等规定指标进行监测评价,并加强对麻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综合评估,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加以改进。
3.3 进一步开展麻疹疫情上升的原因调查与分析,并认真做好当前麻疹防控措施的效果评价。
3.4 根据当前的麻疹疫情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当调整麻疹免疫策略。
3.4.1 增加疫苗接种的剂量:将常规免疫0.2ml/次/人增加到0.5ml/次/人。
3.4.2 对18-24月龄儿童进行复种,在使用单苗免疫的同时,可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推荐使用麻腮风三联疫苗,以利于在防控麻疹的同时,防控风疹和腮腺炎等儿童常见传染病。根据麻疹疫情控制需要,必要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
3.5 鉴于近年来我市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大多数发生在学校的情况,应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的协调,在托幼机构、学校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依法查验预防接种证,对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补种。同时,组织开展对高中学生或大中专院校入学新生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并可在坚持群众自愿基础上,推荐使用麻腮风三联疫苗,以提高该年龄段人群麻疹(腮腺炎、风疹)免疫水平,预防控制发病。
3.6 重视流动人口的防控麻疹工作,加强与公安、工商、建设、城管、教育、计生、妇联、工会等部门的协作,共同抓好流动人口的管理。主动搜索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及时掌握目标人群,提供免疫服务,使外来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等免疫接种服务。同时要了解本地外出儿童外出和返回时间,利用春节等节假日,组织对返乡儿童进行接种或查漏补种,以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
参考文献
[1] 迮文远,等.计划免疫学,2001:363
[2] 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3] 迮文远,等.计划免疫学,2001:381, 百拇医药(聂佳珊 白 璐)
【关键词】 麻疹 疫情 暴发 消除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085(2007)03-0208-02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确定西太平洋地区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将于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我国政府对WHO倡导的消除麻疹目标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并以政府名义进行了相应的支持。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可在多种细胞中生长产生特异病变,并可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繁殖,至今仍是一个血清型,人是麻疹病毒唯一宿主。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但是,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
1 麻疹疫情及流行特征
1.1 发病年龄出现双相移位现象
我现行采用8月龄和7岁两次的麻疹免疫策略,但是越来越多的疫情资料分析显示,婴幼儿和成人发病增多,出现 “双相移位”现象[1]。
1.2 局部暴发或流行影响了整个地区的发病水平。
目前我市存在两种暴发类型: 未免疫人群中的暴发和在高度免疫人群中的暴发。麻疹发病呈高度散发与高度聚集状态,高度散发是指病例分布广泛,2005年-2006年我市共发生1433例麻疹病例分布于7个县(市)、区179个乡(镇)街道中的130个乡镇;高度聚集是指由于暴发的存在,麻疹发病相对集中。2005年病例主要集中在建平县,占全市病例总数的42.35%(240/567),2006年集中在凌源市,占全市病例的40.56%(378/932)。2005年朝阳市麻疹发病数为567例,发病率为16.74/10万,2006年麻疹发病数为932例,较2005年上升了64.37%,发病率为27.51/10万,较上一年上升了64.34%。
1.3 外地输入病例的威胁越来越大,流动人口发病增多
随着经济和交通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疾病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外地输入病例的威胁越来越大。在我市流动人口中主要以外来打工的农民工居多。2005年流动人口发病数为10例,有3例为儿童;2006年流动人口发病数为17例,有7例为儿童。
1.4 轻型病例增多,临床表现出现新的变化,临床诊断困难导致发病数上升
研究表明,27%临床诊断病例无血清学反应,出疹时间参差不齐:传统第3-4天出疹者仅占50%,第2天占6.9%,40%在第5天后出疹,最长者可达第9天;皮疹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甚至可无典型皮疹;在麻疹急性期可有肝炎,成人麻疹发生率达31%-86%;可并发巨细胞肺炎或迟发性肺炎。由于临床表现的新变化,导致诊断困难,使发病数上升。
2 麻疹流行现状分析
2.1 一些地方常规免疫接种率存在滑坡和报告接种率虚高现象,尤其是流动人口中儿童的接种问题突出,使易感人群积累较多,导致麻疹局部暴发。
2.2 部分地区对麻疹疫苗复种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检查考核,我市多起学校的麻疹暴发疫情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2.3 大年龄人群的发病可能与过去初免时所用疫苗剂量及冷链条件影响效价稳定性和免疫成功率有关,且多年没有隐性感染,使其成为易感人群,这部分人群又因缺乏母传抗体而使新生儿成为易感人群。
2.4 病例监测敏感性和及时性不够,影响了暴发疫情的及时控制,使疫情扩散蔓延,造成二、三代病例的发生。
2.5 麻疹实验室网络未能有序运转,报告病例多为临床诊断病例,其中包含了一部分风疹或其他出疹性疾病病例,对麻疹病例的确诊造成一定影响。
2.6 由于部分县区疫苗运送不及时、无低温冰箱、无疫苗运送车、部分接种人员不能正确完成免疫接种的操作等原因造成免疫失败使易感人群增多。
3 麻疹控制策略探讨
针对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西太平洋地区所有国家和地区将于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卫生部发布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发展[2]。
由于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感染后可出现典型的皮疹和传染性病变,病后免疫持久;病毒无动物宿主,也无人间慢性携带状态;疫苗应用简便,效果可靠,因此具备了消除麻疹的可能[3]。为有效控制我市麻疹疫情,继续加速我市控制麻疹规划的实施进程,应认真规划和实施本地的麻疹防控工作,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3.1 做好麻疹免疫接种这一最基本的措施,发现低接种率的高危地区,须采取有力措施使其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并提高免疫接种及时率。
3.2 做好麻疹的疾病监测控制(包括实验室监测)工作,加强对麻疹流行病学监测,建立可靠的麻疹监测系统。重点对基础免疫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90%以上、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达到90%以上、以县为单位每年暴发点个数下降50%以上、麻疹患者中≤6岁者所占比例<25%、≤6岁患者中未免疫比例低于10%、免疫史不详比例低于10%等规定指标进行监测评价,并加强对麻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综合评估,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加以改进。
3.3 进一步开展麻疹疫情上升的原因调查与分析,并认真做好当前麻疹防控措施的效果评价。
3.4 根据当前的麻疹疫情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当调整麻疹免疫策略。
3.4.1 增加疫苗接种的剂量:将常规免疫0.2ml/次/人增加到0.5ml/次/人。
3.4.2 对18-24月龄儿童进行复种,在使用单苗免疫的同时,可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推荐使用麻腮风三联疫苗,以利于在防控麻疹的同时,防控风疹和腮腺炎等儿童常见传染病。根据麻疹疫情控制需要,必要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
3.5 鉴于近年来我市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大多数发生在学校的情况,应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的协调,在托幼机构、学校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依法查验预防接种证,对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补种。同时,组织开展对高中学生或大中专院校入学新生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并可在坚持群众自愿基础上,推荐使用麻腮风三联疫苗,以提高该年龄段人群麻疹(腮腺炎、风疹)免疫水平,预防控制发病。
3.6 重视流动人口的防控麻疹工作,加强与公安、工商、建设、城管、教育、计生、妇联、工会等部门的协作,共同抓好流动人口的管理。主动搜索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及时掌握目标人群,提供免疫服务,使外来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等免疫接种服务。同时要了解本地外出儿童外出和返回时间,利用春节等节假日,组织对返乡儿童进行接种或查漏补种,以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
参考文献
[1] 迮文远,等.计划免疫学,2001:363
[2] 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3] 迮文远,等.计划免疫学,2001:381, 百拇医药(聂佳珊 白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