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539332
升阳止泻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2007年第7期
     【摘要】目的观察升阳止泻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升阳止泻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同期设西药对照组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76.6%,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升阳止泻汤

    【中图分类号】R749.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7)04-0374-0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发病有明显增加趋势,WHO将之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笔者自2002年以升阳止泻汤加减治疗本病,并设临床西药对照组进行研究,治疗效果明确,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治疗组80例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3.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7年,不足1年的8例,1~5年34例,6~10年31例,10年以上7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42.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8年,不足1年的6例,1~5年27例,6~10年23例,10年以上4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根据1990年全国第二次脾胃病福建学术会议诊断标准中有关慢性结肠炎的相关内容,结合本病临床特点制定。①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肠鸣、肛门下坠感,体检左下腹压痛,大便习惯性改变和形状改变,大便秘结,或腹泻,或二者交替出现,次数增多,大便呈羊屎状或溏烂,便中有粘液或鲜血;②肠镜检查:肠粘膜血管影纹理粗乱,网状结构消失或局灶性或弥漫性充血水肿或呈粗糙颗粒状,组织脆弱易出血或有糜烂,结肠粘膜活检呈炎症反应;③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其他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结肠炎。

    2治疗方法

    2.1药物治疗

    治疗组口服升阳止泻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芪18.0,党参15.0,苍术12.0,羌活6.0,防风10.0,柴胡10.0,升麻6.0,泽泻20.0,陈皮9.0,益智仁12.0,白芍18.0,甘草6.0。大便不爽者加槟榔、何首乌、威灵仙;腹痛明显者加片姜黄;便血者加地榆、仙鹤草;纳呆者加山楂、炒麦芽。日一剂,水煎2次取汁混合,早晚分服,3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60例给予口服柳氮磺吡啶片1g,日3次,待病情稳定后改为0.5日3次;黄连素片0.3g,日3次;连服用3个月。

    2.2饮食调配

    注意保暖,避免劳累。平衡营养膳食,应给予易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的饮食,避免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对乳糖耐受不良的,应给予无乳糖饮食。

    3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不愿接受肠镜复查者,随访1a以上临床症状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肠镜等检查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不愿接受肠镜复查者,随访1a以上临床症状保持明显改善状态,无复发或复发次数减少一半以上;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镜等检查无明显改变,或临床症状虽有改善,但1a内复发次数无减少者。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80例:痊愈49例,痊愈率61.2%;好转28例,好转率35.0%;无效3例,无效率3.8%;总有效率96.2%。对照组60例:痊愈29例,痊愈率48.3%;好转17例,好转率28.3%;无效14例,无效率23.4%;总有效率76.6%。两组对比,治疗组治愈率及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粘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也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于免疫、遗传、感染、精神神经因素有关。西医药物治疗以AC、5-ASA、肾上腺皮质激素、SASP为目前控制本病最有效药物[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的“肠癖”、“滞下”、“休息痢”、“泄泻”等范畴[2]病因与六淫邪袭、饮食所伤、情志郁结等有关。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清阳不生,浊阴不降,混杂而下,而发为本病[3]升阳止泻汤中党参、黄芪、甘草补益脾胃之气;苍术燥湿和中;羌活、防风、柴胡、升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如地上淖泽,风之即干,又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病,木可胜土,风亦胜湿;益智仁温补肾阳,以固封藏之本;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且酸甘化阴,以防羌、防、柴、升之燥;泽泻淡渗,使湿从小便而解,取“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陈皮理气,与党参、黄芪合用,使补而不滞。诸药配伍,共奏补脾升阳,祛湿止泻之效。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85

    [2]李乾构,王自立.中医胃肠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张龙江.升阳除湿法治疗慢性结肠炎脾虚泄泻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6,21(3):45, 百拇医药(刘建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