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配合及护理
【摘 要】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传统路径为股动脉,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其有止血方便,外周血管并发症少,患者活动不受限,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广为重视的技术。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1-0119-02
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传统路径为股动脉,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其有止血方便,外周血管并发症少,患者活动不受限,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广为重视的技术。我科于2005年12月~2006年10月应用此技术行冠脉造影术3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经桡动脉途径的入选标准
1.1 适应症
, 百拇医药 除在股动脉途径髂动脉插管受阻情况下宜选桡动脉途径外,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因素均不影响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实施。临床有典型心绞痛缺血依据,无抗凝治疗禁忌症者均可选用此造影术。
1.2 禁忌症
桡动脉未能触及ALLen试验[1]异常,有透析用的动静脉分流,桡动脉路径皮下出血,药液渗漏,肿胀、机诫性或化学性静脉炎,血管或皮肤破损,炎症感染等均为桡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症。
1.3 ALLen试验
应用ALLen试验可评价尺动脉至桡动脉的侧支的循环情况:同时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手部血流致手部缺血,待颜色变苍白或紫绀,松开尺动脉后7秒内手部颜色恢复正常为ALLen试验正常或阳性,如阴性则改为股动脉途径。
2 护 理
, 百拇医药
2.1 术前护理
患者在术前会产生较强的心理反应,多数患者在行冠脉造影术前存在焦虑,而且较为严重。系统的术前教育和详细、具体的术前指导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护理手段,能够减轻患者焦虑心理。术前应向患者讲清手术过程,详细介绍手术目的、方法、安全性及术中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紧张和焦虑情绪。对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可于术前晚口服安定5mg,术前30min肌肉注射安定5mg,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做抗生素和碘过敏试验。维护血管及皮肤的完整性,禁止桡动脉穿刺点20cm以内区域及路径表面皮肤的任何针刺、输液或置管;术前一天做好双侧手掌至腕关节10cm处清洁、备皮,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股动脉穿刺,腹股沟区也需备皮,配合医生行ALLen试验,判断手部桡、尺动脉形成的掌线弓和掌深弓是否完好。
2.2 术后护理
2.2.1 拔除鞘管后的护理。因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低,出血机会少,术后即可拔除鞘管,加压包扎。包扎后应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如包扎位置遮住桡动脉搏动点,可测拇指动脉搏动。注意局部有无渗血,并嘱患者手指活动,以判断包扎松紧。如患者手指颜色发紫,并诉手部发麻,提示压迫过紧,影响静脉血液循环。如局部渗血,提示压迫不到位或过松,需重新压迫。4h后拆除绷带,以利于静脉回流。穿刺侧上肢在24h内严禁加压,如需要监测血压可在对侧上肢或国动脉测压[2]。
, 百拇医药
2.2.2 穿刺部位的护理。24h内严密观察桡动脉穿刺部位、手及术侧肢体。局部血液循环观察指标有指体色泽、指温,毛细血管回充盈试验、指腹张力等。指体由红润变得苍白,说明处于缺血状态,可由于动脉痉挛及栓塞引起;指温升高,指体由红润变成暗紫色,而后指温下降,但仍有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且反应迅速,说明肢体静脉回流大部分障碍,但仍有少量回流;指复张力明显增高,无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证明肢体静脉回流障碍[3]。因此,对穿刺侧手部血液循环观察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进一步检查。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血管痉挛 桡动脉作为肌性动脉,因其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较低,且富含肾上腺受体,交感神经兴奋易引起痉挛。紧张、焦虑及直接血管刺激等均易诱发痉挛。(1)送入造影导管前由动脉鞘管常规注入硝酸甘油和利多卡因,以预防血管痉挛。(2)选用亲水性超滑导丝和较小直径(5F)的造影导管,轻柔推送,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3)尽量减少导管的操作次数和时间,血管穿刺力争一次成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因此,护士术中应密切观察术侧肢体有无疼痛及手指和手掌温度、颜色的变化。若患者出现背部疼痛、麻木、颜色仓白、手指发凉,并且术者导管操作阻力增大时,提示有痉挛发生。此时护士应及时提醒医生暂停操作,并向血管内注射硝酸甘油100μg,以解除痉挛。
, 百拇医药
3.2 桡动脉狭窄和闭塞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可造成无症状性桡动脉闭塞,Kikuchi等报告[4],在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患者中,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8F动脉鞘管组、7F动脉鞘管组和6F动脉鞘管组中依次为14.3%、6.5%和0.4%,提示桡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发生与使用的动脉鞘管径大小有关。(1)尽可能选用较小直径的动脉鞘,以减少对局部血管壁内膜的损伤;(2)合理选用适合于桡动脉径路操作的较小直径造影导管,尽可能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立即拔除鞘管,缩短鞘管留置时间;(3)压迫止血时尽量缩短完全阻断血流的时间,尽早使桡动脉血流再开通,有助于降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
4 经桡动脉穿刺的优点
4.1 血管的主要并发症明显减少 这主要与桡动脉的解剖特点有关。桡动脉由肱动脉分出穿过后肌即位于前臂表浅部位,正中神经独立走行于前臂后部,桡动脉没有重要的静脉伴行。这些特点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时可能发生的动静脉楼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且在尺动脉和掌前弓、掌深弓健全情况下,即使桡动脉闭塞也不会出现缺血症状,影响手部供血[5]。而且造影结束后只需对穿刺局部加压包扎,无需人工压迫止血。
, 百拇医药
4.2 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即可下床行走,无需卧床休息24h,避免了因卧床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和痛苦,而经股动脉途径术后需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24h,长时间以同一姿势卧床休息,使腰背部肌肉不能松弛,导致患者腰背疼痛。同时,卧床期间患者必须在床上排尿,尽管术前对患者进行床上排尿的训练,但部分患者由于手术引起的紧张、焦虑常出现床上排尿困难,而且患者也常由于担心排尿多而不敢多饮水,从而不利于造影剂从肾脏排泄,引起肾功能损害。由于许多老年患者常患有前列腺增生和腰腿痛等多种疾病,术后1d的强制性卧床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所以,在老年患者开展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意义更大。有研究显示[6],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很高,而且安全无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小,易为患者和家属所接受,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运用。
4.3 对于冠状动脉无病变患者,可以在造影的当天下午出院回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同时提高床位周转率。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乔树宾,高润霖,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和支架术[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增):63-64
[2] 闫静,刘铃铃。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38-739
[3] 周景昙,吕安林,贾国良等274例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3,11(3):135-137
[4] 姚民,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689例体会[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5):34
[5] 张伟,经桡动脉、股动脉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4):243
[6] 赵全明,7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术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8f, 百拇医药(杨学军)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1-0119-02
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传统路径为股动脉,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其有止血方便,外周血管并发症少,患者活动不受限,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广为重视的技术。我科于2005年12月~2006年10月应用此技术行冠脉造影术3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经桡动脉途径的入选标准
1.1 适应症
, 百拇医药 除在股动脉途径髂动脉插管受阻情况下宜选桡动脉途径外,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因素均不影响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实施。临床有典型心绞痛缺血依据,无抗凝治疗禁忌症者均可选用此造影术。
1.2 禁忌症
桡动脉未能触及ALLen试验[1]异常,有透析用的动静脉分流,桡动脉路径皮下出血,药液渗漏,肿胀、机诫性或化学性静脉炎,血管或皮肤破损,炎症感染等均为桡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症。
1.3 ALLen试验
应用ALLen试验可评价尺动脉至桡动脉的侧支的循环情况:同时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手部血流致手部缺血,待颜色变苍白或紫绀,松开尺动脉后7秒内手部颜色恢复正常为ALLen试验正常或阳性,如阴性则改为股动脉途径。
2 护 理
, 百拇医药
2.1 术前护理
患者在术前会产生较强的心理反应,多数患者在行冠脉造影术前存在焦虑,而且较为严重。系统的术前教育和详细、具体的术前指导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护理手段,能够减轻患者焦虑心理。术前应向患者讲清手术过程,详细介绍手术目的、方法、安全性及术中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紧张和焦虑情绪。对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可于术前晚口服安定5mg,术前30min肌肉注射安定5mg,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做抗生素和碘过敏试验。维护血管及皮肤的完整性,禁止桡动脉穿刺点20cm以内区域及路径表面皮肤的任何针刺、输液或置管;术前一天做好双侧手掌至腕关节10cm处清洁、备皮,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股动脉穿刺,腹股沟区也需备皮,配合医生行ALLen试验,判断手部桡、尺动脉形成的掌线弓和掌深弓是否完好。
2.2 术后护理
2.2.1 拔除鞘管后的护理。因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低,出血机会少,术后即可拔除鞘管,加压包扎。包扎后应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如包扎位置遮住桡动脉搏动点,可测拇指动脉搏动。注意局部有无渗血,并嘱患者手指活动,以判断包扎松紧。如患者手指颜色发紫,并诉手部发麻,提示压迫过紧,影响静脉血液循环。如局部渗血,提示压迫不到位或过松,需重新压迫。4h后拆除绷带,以利于静脉回流。穿刺侧上肢在24h内严禁加压,如需要监测血压可在对侧上肢或国动脉测压[2]。
, 百拇医药
2.2.2 穿刺部位的护理。24h内严密观察桡动脉穿刺部位、手及术侧肢体。局部血液循环观察指标有指体色泽、指温,毛细血管回充盈试验、指腹张力等。指体由红润变得苍白,说明处于缺血状态,可由于动脉痉挛及栓塞引起;指温升高,指体由红润变成暗紫色,而后指温下降,但仍有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且反应迅速,说明肢体静脉回流大部分障碍,但仍有少量回流;指复张力明显增高,无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证明肢体静脉回流障碍[3]。因此,对穿刺侧手部血液循环观察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进一步检查。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血管痉挛 桡动脉作为肌性动脉,因其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较低,且富含肾上腺受体,交感神经兴奋易引起痉挛。紧张、焦虑及直接血管刺激等均易诱发痉挛。(1)送入造影导管前由动脉鞘管常规注入硝酸甘油和利多卡因,以预防血管痉挛。(2)选用亲水性超滑导丝和较小直径(5F)的造影导管,轻柔推送,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3)尽量减少导管的操作次数和时间,血管穿刺力争一次成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因此,护士术中应密切观察术侧肢体有无疼痛及手指和手掌温度、颜色的变化。若患者出现背部疼痛、麻木、颜色仓白、手指发凉,并且术者导管操作阻力增大时,提示有痉挛发生。此时护士应及时提醒医生暂停操作,并向血管内注射硝酸甘油100μg,以解除痉挛。
, 百拇医药
3.2 桡动脉狭窄和闭塞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可造成无症状性桡动脉闭塞,Kikuchi等报告[4],在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患者中,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8F动脉鞘管组、7F动脉鞘管组和6F动脉鞘管组中依次为14.3%、6.5%和0.4%,提示桡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发生与使用的动脉鞘管径大小有关。(1)尽可能选用较小直径的动脉鞘,以减少对局部血管壁内膜的损伤;(2)合理选用适合于桡动脉径路操作的较小直径造影导管,尽可能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立即拔除鞘管,缩短鞘管留置时间;(3)压迫止血时尽量缩短完全阻断血流的时间,尽早使桡动脉血流再开通,有助于降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
4 经桡动脉穿刺的优点
4.1 血管的主要并发症明显减少 这主要与桡动脉的解剖特点有关。桡动脉由肱动脉分出穿过后肌即位于前臂表浅部位,正中神经独立走行于前臂后部,桡动脉没有重要的静脉伴行。这些特点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时可能发生的动静脉楼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且在尺动脉和掌前弓、掌深弓健全情况下,即使桡动脉闭塞也不会出现缺血症状,影响手部供血[5]。而且造影结束后只需对穿刺局部加压包扎,无需人工压迫止血。
, 百拇医药
4.2 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即可下床行走,无需卧床休息24h,避免了因卧床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和痛苦,而经股动脉途径术后需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24h,长时间以同一姿势卧床休息,使腰背部肌肉不能松弛,导致患者腰背疼痛。同时,卧床期间患者必须在床上排尿,尽管术前对患者进行床上排尿的训练,但部分患者由于手术引起的紧张、焦虑常出现床上排尿困难,而且患者也常由于担心排尿多而不敢多饮水,从而不利于造影剂从肾脏排泄,引起肾功能损害。由于许多老年患者常患有前列腺增生和腰腿痛等多种疾病,术后1d的强制性卧床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所以,在老年患者开展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意义更大。有研究显示[6],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很高,而且安全无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小,易为患者和家属所接受,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运用。
4.3 对于冠状动脉无病变患者,可以在造影的当天下午出院回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同时提高床位周转率。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乔树宾,高润霖,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和支架术[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增):63-64
[2] 闫静,刘铃铃。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38-739
[3] 周景昙,吕安林,贾国良等274例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3,11(3):135-137
[4] 姚民,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689例体会[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5):34
[5] 张伟,经桡动脉、股动脉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4):243
[6] 赵全明,7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术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8f, 百拇医药(杨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