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人工周期法治疗女性黄褐斑
[摘要]治疗女性黄褐斑若能遵循中医理论及女性生理特点,采取经期重加活血,经后重在补肾,经中不忘稍加温阳和活血以利排卵和健全黄体期的中药人工周期方法,效果更佳。因为黄褐斑的发生与女性生殖系统息息相关,生理、病因病机、疗效佐证了此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中药 人工周期法 黄褐斑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7)7-0019-02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严重的影响美观。其主要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主要分布于前额、颧、颊、鼻、唇等面部皮肤,祖国医学称为“肝斑”“黧黑斑”。从严格意义上说,黄褐斑只是一个征象,是内在脏腑功能失调的一个外在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慢性的基础疾病,特别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失调、痛经、附件炎等。治疗上无论辨证为肾亏火旺,血虚不荣,火燥结滞,肝郁气滞所致若能遵循中医理论及女性生理特点,采取经期重加活血,经后重在补肾,经中不忘稍加温阳和活血以利排卵和健全黄体期的中药人工周期方法,必能使瘀血得散,肾虚得补,阴平阳秘,效果更佳。
, 百拇医药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失调有很多相似之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色之荣润枯槁变化与脏腑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正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其中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灵枢·经脉篇》日:“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紫者”,提示面部色泽改变与“血不流”有关。肝体阴而用阳,维持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若肝血虚,肝气滞,均可导致“血不流”,“血不流”不能荣养颜面故生斑。肾属水藏精,肝属木藏血,水木相生,精血同源。如劳倦伤肾,房事不节,致肾精暗耗,颜面失养而发斑。尤其是妇女,在生理上要经历经、带、胎、产等过程,精血耗伤更为突出,故本病多见于育龄妇女。以上病理基础也是月经失调的病因。
中医五色归五脏的脏象理论支持斑与月经失调常并见。脾主黄,肾主黑,肝主青,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条达,司血海,由于肝气郁结,情志抑郁,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不畅,则血海难以按时满溢而月经延后;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火旺盛,迫血妄行而月经提前。情志不遂、气机不畅、气血悖逆而生斑。正如《医宗金鉴》所说:“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脾统血,主运化升清,乃后天之本,若脾虚失摄,则血不循常道而下溢亡失,月经先期,经量、白带多;若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气血生化乏源;脾气虚弱,失去统摄之权,则运化不利,水湿内停,血不循常道而下溢,,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营血衰少,血海不得满溢,故月经后期,量少:气虚无以推动血行,血虚不能上荣于面而瘀涩生斑。正如《诸病源侯论》所说:“面黑黑干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黑干。”肾为先天之本,精、血、津之源,因过劳或久病消耗,致肾水亏耗,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水不制火,阴血曰耗,由于肾阴亏虚,精亏血少则月经量少。肾水不足,水亏不能制火,热迫血行而往往月经先期。肝肾同源,肾阴不足,肝血亏虚,虚火上结,血虚不能华面,面络瘀滞,颜面失荣则生斑。;若肾阳不足则阴寒内盛,气血不得温煦而滞涩不畅,月经色暗,痛经。黑色内应于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能鼓动精血周流上承,面颊不得精血荣养,血滞为瘀而生黑斑,外显肾脏本色。脾失温煦水谷不得气化而生化乏源。因此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均会导致气血悖逆、气血瘀滞,或气虚血亏、运行滞涩的病理表现。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颜面失于荣养则出现黄褐斑,在下经脉胞宫失养淤滞则月经不调,不能正常经、带、胎、产。因为月经主要成分是血,来源于血海,并定期疏泄,肾的阴阳平衡、脾气健旺、肝柔顺条达才能保持血海的按时满溢和疏泄,月经才能正常,故调整了月经的同时亦将导致黄褐斑的病理因素祛除,符合女性生理周期的治疗才更有效。
, 百拇医药
中药治疗的疗效支持调经与治斑并举。根据中医脏腑辨证的理论,将黄褐斑分为五个证型加以辨证论治。分别以舒肝理气调经;补中益气,摄血调经;健脾益气,养血调经;补肾养血,填精益髓调经;温肾助阳,化瘀消斑通经。因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乃黄褐斑的病机关键,所谓“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同时根据“久病入络”的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必瘀”。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意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强调“治斑不离血”同时依据月经周期的变化,经前加用活血,经后补肾养阴,排卵前稍用活血及温阳,黄体期加温阳健全黄体治斑效果更佳。[1]石象英、刘丽娜采取经期活血,经后补肾的方法治斑,治疗组待月经来潮前3d服用化瘀方7d,月经干净后第2d服补肾方7d。,适时的化瘀补肾,较单用活血通络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治疗女性黄褐斑当不忘调经,遵循女性生理的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当贯穿于黄褐斑的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石象英,刘丽娜.化瘀补肾法治疗黄褐斑4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年7月第l2卷第4期 ., 百拇医药(黄 菲)
关键词:中药 人工周期法 黄褐斑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7)7-0019-02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严重的影响美观。其主要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主要分布于前额、颧、颊、鼻、唇等面部皮肤,祖国医学称为“肝斑”“黧黑斑”。从严格意义上说,黄褐斑只是一个征象,是内在脏腑功能失调的一个外在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慢性的基础疾病,特别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失调、痛经、附件炎等。治疗上无论辨证为肾亏火旺,血虚不荣,火燥结滞,肝郁气滞所致若能遵循中医理论及女性生理特点,采取经期重加活血,经后重在补肾,经中不忘稍加温阳和活血以利排卵和健全黄体期的中药人工周期方法,必能使瘀血得散,肾虚得补,阴平阳秘,效果更佳。
, 百拇医药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失调有很多相似之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色之荣润枯槁变化与脏腑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正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其中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灵枢·经脉篇》日:“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紫者”,提示面部色泽改变与“血不流”有关。肝体阴而用阳,维持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若肝血虚,肝气滞,均可导致“血不流”,“血不流”不能荣养颜面故生斑。肾属水藏精,肝属木藏血,水木相生,精血同源。如劳倦伤肾,房事不节,致肾精暗耗,颜面失养而发斑。尤其是妇女,在生理上要经历经、带、胎、产等过程,精血耗伤更为突出,故本病多见于育龄妇女。以上病理基础也是月经失调的病因。
中医五色归五脏的脏象理论支持斑与月经失调常并见。脾主黄,肾主黑,肝主青,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条达,司血海,由于肝气郁结,情志抑郁,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不畅,则血海难以按时满溢而月经延后;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火旺盛,迫血妄行而月经提前。情志不遂、气机不畅、气血悖逆而生斑。正如《医宗金鉴》所说:“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脾统血,主运化升清,乃后天之本,若脾虚失摄,则血不循常道而下溢亡失,月经先期,经量、白带多;若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气血生化乏源;脾气虚弱,失去统摄之权,则运化不利,水湿内停,血不循常道而下溢,,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营血衰少,血海不得满溢,故月经后期,量少:气虚无以推动血行,血虚不能上荣于面而瘀涩生斑。正如《诸病源侯论》所说:“面黑黑干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黑干。”肾为先天之本,精、血、津之源,因过劳或久病消耗,致肾水亏耗,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水不制火,阴血曰耗,由于肾阴亏虚,精亏血少则月经量少。肾水不足,水亏不能制火,热迫血行而往往月经先期。肝肾同源,肾阴不足,肝血亏虚,虚火上结,血虚不能华面,面络瘀滞,颜面失荣则生斑。;若肾阳不足则阴寒内盛,气血不得温煦而滞涩不畅,月经色暗,痛经。黑色内应于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能鼓动精血周流上承,面颊不得精血荣养,血滞为瘀而生黑斑,外显肾脏本色。脾失温煦水谷不得气化而生化乏源。因此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均会导致气血悖逆、气血瘀滞,或气虚血亏、运行滞涩的病理表现。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颜面失于荣养则出现黄褐斑,在下经脉胞宫失养淤滞则月经不调,不能正常经、带、胎、产。因为月经主要成分是血,来源于血海,并定期疏泄,肾的阴阳平衡、脾气健旺、肝柔顺条达才能保持血海的按时满溢和疏泄,月经才能正常,故调整了月经的同时亦将导致黄褐斑的病理因素祛除,符合女性生理周期的治疗才更有效。
, 百拇医药
中药治疗的疗效支持调经与治斑并举。根据中医脏腑辨证的理论,将黄褐斑分为五个证型加以辨证论治。分别以舒肝理气调经;补中益气,摄血调经;健脾益气,养血调经;补肾养血,填精益髓调经;温肾助阳,化瘀消斑通经。因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乃黄褐斑的病机关键,所谓“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同时根据“久病入络”的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必瘀”。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意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强调“治斑不离血”同时依据月经周期的变化,经前加用活血,经后补肾养阴,排卵前稍用活血及温阳,黄体期加温阳健全黄体治斑效果更佳。[1]石象英、刘丽娜采取经期活血,经后补肾的方法治斑,治疗组待月经来潮前3d服用化瘀方7d,月经干净后第2d服补肾方7d。,适时的化瘀补肾,较单用活血通络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治疗女性黄褐斑当不忘调经,遵循女性生理的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当贯穿于黄褐斑的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石象英,刘丽娜.化瘀补肾法治疗黄褐斑4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年7月第l2卷第4期 ., 百拇医药(黄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