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何时能摆脱观念桎梏
3月15日,赵桂珍老人成为3月1日《黑龙江省遗体和眼角膜捐献条例》实施后该省首例遗体捐献者。而两年前,赵桂珍的老伴儿张化安去世后,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了遗体捐献。有别于“尘归尘,土归土”的离世方式,这些遗体或器官捐赠人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方式“为社会做出最后的贡献”。忌讳、不解、崇敬、感动、恐惧……没有哪件事会将如此多不同的人类情感汇集于一点,那么器官或遗体捐献究竟触动了人们的哪根神经?它又以怎样的方式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
延续着的生命
“以后想我了,可以去看看我的眼睛。”诊断出白血病后,吴联军决定捐献眼角膜,他这样劝解自己的家人。目前,已有谢、杨两位女士成功获得了吴联军的眼角膜移植,继续感受着光明。
随着角膜保存和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认为不能用的婴幼儿和老年人的角膜都可以应用于各种移植手术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2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