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风病急性期首选清热解毒法
中医认为的毒邪可分为外毒与内毒,中风病中发生作用的主要是内毒。内毒系因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内的生理产物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中风病热毒的形成大体经历了脏腑功能失常期,气血津液紊乱期,成毒犯脑损络期等三个过程。热毒是火热痰瘀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中风病为热毒犯脑损络所致。火热内灼,痰瘀交阻,成毒犯脑,发为卒中,这是中风病的主导病机。
综上论述,热毒是中风病发病的主导因素,清热解毒当为中风病急性期的首选治法。
1.清热解毒——平息内风毒因热生,风由毒起,治疗之首务自当清热解毒,以截断毒势、平息内风。情志因素在中风病的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忿怒生肝火”,“焦思生心火”,内生之火热,多源于心肝二脏,所以制方选用清热解毒药物,为归属心肝二经者最当,如夏枯草、重楼、野菊花等,以达“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之效。
2.通腑利水——驱毒外出治病贵使邪有出路,二便是人体驱毒外出的重要渠道。热毒蕴积体内,伤阴灼津,壅遏三焦气机,清浊升降失序,导致胃气不降,腑气不通,膀胱气化不利,水道不畅,使毒邪不得外排,其势弥重。故治以通腑,既可泻热降火排毒,减轻毒势;又能降浊升清,复气机升降之序,且急下存阴,保护正气,如大黄、全栝楼等。治以利水,可导热下行,使热毒从小便而出,又利于津血之敷布、运行,如泽泻、滑石等。中风病位在巅脑,气血逆乱于上,通腑利水,驱毒外出,可共达“泄其下,缓其上”之效果。
3.调气活血——消散毒邪毒,具火热之性,寓痰瘀之形。内生之毒常常依附于痰浊、瘀血作祟为害,故治痰治瘀必然有助于清解、消散毒邪。痰本于津、瘀本于血,气行则津布,气行则血行。治痰治瘀,当先调气,气顺一身之津血亦随气而顺,次以活血,“血行风自灭”。如此,调气活血,共奏气顺痰化毒自消,血活瘀祛毒自散之效,药如香附、陈皮、水蛭、川芎等。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肯定了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疗效,以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充分证实了其使用价值。所以,建议中医工作者在临床上遇到中风病急性期呈热毒征候的病人,可在西医脱水、脑保护等治疗的基础上,首选清热解毒法及相应方药,也许可获得更优的临床疗效,从而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文/周庆博 邵念方 毕建忠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100md.com(周庆博 邵念方 毕建忠)
综上论述,热毒是中风病发病的主导因素,清热解毒当为中风病急性期的首选治法。
1.清热解毒——平息内风毒因热生,风由毒起,治疗之首务自当清热解毒,以截断毒势、平息内风。情志因素在中风病的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忿怒生肝火”,“焦思生心火”,内生之火热,多源于心肝二脏,所以制方选用清热解毒药物,为归属心肝二经者最当,如夏枯草、重楼、野菊花等,以达“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之效。
2.通腑利水——驱毒外出治病贵使邪有出路,二便是人体驱毒外出的重要渠道。热毒蕴积体内,伤阴灼津,壅遏三焦气机,清浊升降失序,导致胃气不降,腑气不通,膀胱气化不利,水道不畅,使毒邪不得外排,其势弥重。故治以通腑,既可泻热降火排毒,减轻毒势;又能降浊升清,复气机升降之序,且急下存阴,保护正气,如大黄、全栝楼等。治以利水,可导热下行,使热毒从小便而出,又利于津血之敷布、运行,如泽泻、滑石等。中风病位在巅脑,气血逆乱于上,通腑利水,驱毒外出,可共达“泄其下,缓其上”之效果。
3.调气活血——消散毒邪毒,具火热之性,寓痰瘀之形。内生之毒常常依附于痰浊、瘀血作祟为害,故治痰治瘀必然有助于清解、消散毒邪。痰本于津、瘀本于血,气行则津布,气行则血行。治痰治瘀,当先调气,气顺一身之津血亦随气而顺,次以活血,“血行风自灭”。如此,调气活血,共奏气顺痰化毒自消,血活瘀祛毒自散之效,药如香附、陈皮、水蛭、川芎等。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肯定了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疗效,以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充分证实了其使用价值。所以,建议中医工作者在临床上遇到中风病急性期呈热毒征候的病人,可在西医脱水、脑保护等治疗的基础上,首选清热解毒法及相应方药,也许可获得更优的临床疗效,从而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文/周庆博 邵念方 毕建忠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100md.com(周庆博 邵念方 毕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