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B版》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539459
心理暗示作用堪比药物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B版》 2007年第7期
     德国一个最新的研究发现,当病人期望一种疗法有效时,控制疼痛的大脑区域变得活跃,导致止痛物质内啡肽的分泌。结果,无论这种疗法有无直接效果,患者都会感觉更佳。也就是说,如果患者真的相信药物会发生作用,那么即便在使用假药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其大脑释放止痛物质,达到跟使用真药一样的效果。

    德国汉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布了这一研究结果。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19名健康的志愿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在扫描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激光针扎志愿者的手。研究人员告诉志愿者,一种止痛药膏已经抹在了他们的其中一只手上,而另一只手抹的是用于参照的普通润手霜。

    但是,实际上,志愿者的两只手上涂的都是普通润手霜。当志愿者相信他们手上涂的是止痛药膏时,他们表示感到手被扎的过程没那么痛,而且大脑跟感觉疼痛有关的那部分区域也不活跃。

    这一研究从生理学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即心理暗示对于病人的潜在积极影响。近年来,在医学实践中,安慰剂效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200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丹麦48%的全科医生承认一年至少有10次会给病人开安慰剂。

    但是,此前,科学家一直未发现安慰剂效应如何减轻疼痛的原理。而这一新的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何有些人会声称从一些治疗中受益,而这种疗法实际上并没有使用任何止痛成分。而且,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现有的许多医学手段的疗效的确来自安慰剂效应。比如,已有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的75%疗效来自于病人期望这种药可以减轻病状的愿望。

    摘自《广州日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