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社会信任度一再下降
2012年11月初,降雪造成110国道封闭,北京延庆大榆树镇为滞留在国道上的司机送去了热乎乎的盒饭。不过,据负责送饭的工作人员称,很多司机担心上当受骗,不敢轻易打开车门。
“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被调查者信任陌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在此次调查中,社科院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7个城市的1900多名居民进行了详细访问。结果显示,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从行业和部门来看,人们对商业和企业的信任度最低。同时,不同阶层和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
尽管蓝皮书的结论只基于7个城市不到2000份样本的调查数据,是否能客观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状况,还有一些质疑,而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这个调查结论却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多数人的切身感受。
快递来了不敢开门,查水表的不让进屋,入户人口普查不得不改成去居委会报到,买菜时习惯性地要把小贩的秤搬到眼前,买肉时总要用手按按有没有注水,去超市买牛奶面包看不清保质期绝不会轻易埋单……不记得有多长时间没串过门儿了,上一次街里街坊一起分享美食是在什么时候,如果不是几次夜里被刺耳的脚步声吵醒,你又怎么有兴趣知道楼上住了六七年的邻居是谁?
2009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已经把食品企业的诚信缺失推向极致,接下来不断曝光的染色馒头、皮革奶、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更是让消费者和企业之间毫无信任可言。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起轩然大波,“慈善”两个字的神圣光环也日渐消散。近年来,让公众频频质疑的还有政府或相关机构组织的行为透明度不高,比如财务收支、公车数量等。
当所有的不信任集中在一起时,社会氛围就会改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冷漠。蓝皮书指出,“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引发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热议,甚至对刘翔奥运会摔倒的质疑,对击毙周克华是否真实等的质疑,都成为社会信任恶化的注脚。
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总体信任降到了“不信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认为,首先是由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脱离原来的熟人社会形态,改变了原来的信任格局,人际信任下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由于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秩序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善或得不到很好的执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间接上当受骗经验,这一切使得人际信任不断降低。至于民众对基层政府、政法机关的信任度不高,对广告业、房地产、食品制造、药品制造、旅游和餐饮等行业的信任度很低,很大原因是由于一些政府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或贪污腐败。
在王俊秀看来,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社会价值观多元在一定意义上缘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下人们的不同利益、不同需求、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信息接触和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价值观念多元的背后也存在着另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共享价值观念的缺乏。“如果社会无法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没有每个社会成员都遵守的核心价值,社会的道德体系就会失守,社会就会没有底线,社会的互信将无法实现,社会进步也无从谈起。”王俊秀说。
“诚信讲的是道德问题,而信任是中性的事实判断,我们不应该简单把社会信任问题归结为社会道德滑坡或民众素质低,要看到社会信任下降主要是由于人们的信任风险提高了。”王俊秀认为,必须要从制度层面来解决社会信任问题,从制度上、法律上和管理机制上降低信任风险,特别是从公权力这个社会信任的核心环节入手,重建社会信任。
在一些专家看来,要想挽回社会诚信,必须依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
(摘自《中国青年报》), 百拇医药(吴晓东)
“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被调查者信任陌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在此次调查中,社科院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7个城市的1900多名居民进行了详细访问。结果显示,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从行业和部门来看,人们对商业和企业的信任度最低。同时,不同阶层和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
尽管蓝皮书的结论只基于7个城市不到2000份样本的调查数据,是否能客观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状况,还有一些质疑,而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这个调查结论却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多数人的切身感受。
快递来了不敢开门,查水表的不让进屋,入户人口普查不得不改成去居委会报到,买菜时习惯性地要把小贩的秤搬到眼前,买肉时总要用手按按有没有注水,去超市买牛奶面包看不清保质期绝不会轻易埋单……不记得有多长时间没串过门儿了,上一次街里街坊一起分享美食是在什么时候,如果不是几次夜里被刺耳的脚步声吵醒,你又怎么有兴趣知道楼上住了六七年的邻居是谁?
2009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已经把食品企业的诚信缺失推向极致,接下来不断曝光的染色馒头、皮革奶、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更是让消费者和企业之间毫无信任可言。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起轩然大波,“慈善”两个字的神圣光环也日渐消散。近年来,让公众频频质疑的还有政府或相关机构组织的行为透明度不高,比如财务收支、公车数量等。
当所有的不信任集中在一起时,社会氛围就会改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冷漠。蓝皮书指出,“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引发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热议,甚至对刘翔奥运会摔倒的质疑,对击毙周克华是否真实等的质疑,都成为社会信任恶化的注脚。
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总体信任降到了“不信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认为,首先是由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脱离原来的熟人社会形态,改变了原来的信任格局,人际信任下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由于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秩序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善或得不到很好的执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间接上当受骗经验,这一切使得人际信任不断降低。至于民众对基层政府、政法机关的信任度不高,对广告业、房地产、食品制造、药品制造、旅游和餐饮等行业的信任度很低,很大原因是由于一些政府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或贪污腐败。
在王俊秀看来,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社会价值观多元在一定意义上缘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下人们的不同利益、不同需求、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信息接触和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价值观念多元的背后也存在着另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共享价值观念的缺乏。“如果社会无法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没有每个社会成员都遵守的核心价值,社会的道德体系就会失守,社会就会没有底线,社会的互信将无法实现,社会进步也无从谈起。”王俊秀说。
“诚信讲的是道德问题,而信任是中性的事实判断,我们不应该简单把社会信任问题归结为社会道德滑坡或民众素质低,要看到社会信任下降主要是由于人们的信任风险提高了。”王俊秀认为,必须要从制度层面来解决社会信任问题,从制度上、法律上和管理机制上降低信任风险,特别是从公权力这个社会信任的核心环节入手,重建社会信任。
在一些专家看来,要想挽回社会诚信,必须依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
(摘自《中国青年报》), 百拇医药(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