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给药的基础上予依达拉奉30ml+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疗效显著。
【关键词 】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ACI)住院病人,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证实,既往无卒中史或有卒中史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主要表现有一侧面瘫、肢瘫(上、下肢或手肌力中至少有一项≤3级)、言语障碍和轻度的意识障碍(昏睡)。凡肌力均>3级、有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深昏迷、有出血史、消化性溃疡、血液病、严重高血压(收缩压超过200mmHg、舒张压超过120mmHg以上)、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害者,均不作入选标准。
, 百拇医药
60例患者随机分成依达拉奉联合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8~75岁,平均60.75±5.44岁;病程平均1.95±1.22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1例,EKG异常:ST-T改变10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脑梗死21例,丘脑梗死2例,脑叶梗死4例,脑干梗死2例,多发性梗死1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轻度(0~15)5例,中度(16~30)21例,重度(31~45)4例.对照组18例,女12例,年龄51~81岁,60.63±3.51岁,病程平均2.01±1.72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5例,糖尿病史3例;EKG异常:房颤5例,ST-T改变12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脑梗死18例,内囊梗死1例,丘脑梗死2例,脑叶梗死5例,脑干梗死2例,多发性梗死2例;(NDS):轻度(0~15)7例,中度(16~30)19例,重度(31~45)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灶大小、病情轻重、既往史与伴发病及发病后开始治疗时间有均衡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给药的基础上予依达拉奉30mk加生理盐水100mk静滴,2次/d,共10天。所有患者均血压监测,治疗前后查头颅CT、EKG、血液流变学、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疗效判定标准:两组在用药期间重点观察肌力、眼球活动和言语恢复、生活自理情况,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法[2]。该评分法神经损失最高分为45分,最低分为0分;轻度功能缺损为0~15分,中度16~30分,重度31~45分。治疗结束时的疗效按该评分法的神经缺损积分的减少并结合患者的生活状态进行疗效判定。
, 百拇医药
疗效评价为:01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0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0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0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0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06死亡。
统计方法:处理数据以X±S表示,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20.37±6.52分,治疗后为11.68±9.93分,对照组治疗前为20.37±7.36分,治疗后为14.75±8.71分,两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评分明显下降,P<0.01但以治疗组下降显著,治疗后两组平均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痊愈6例(20.0%),显著进步11例(36.7%)进步8例(26.7%)无变化5例(16.7%),恶化0例,总显效率为57.6%;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6.7%),显著进步7例(23.3%)进步11例(36.7%)无变化9例(25.0%),恶化1例(2.8%)总显效率为36.7%。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自由基清除剂。研究证明依达拉奉与自由基发生反应,生成低活性的依达拉奉自由基,因此可祛除脑组织缺氧时出现的过氧化脂质羟自由基等自由基,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阻止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扩大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的死亡,从而抑制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尽可能减少受损神经细胞的数量以最大限度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保留患者的正常功能。动物实践证实,及时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清除自由基,且其分子小,血脑屏障穿透率高(60%),易于到达梗死部位而发挥作用[3]。明显的减轻脑水肿及神经元的缺失。且越早应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越明显。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16-833
3 徐瑛,武祺,关颖.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3):115, 百拇医药(康 颖 于应霞 迟继群)
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给药的基础上予依达拉奉30ml+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疗效显著。
【关键词 】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ACI)住院病人,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证实,既往无卒中史或有卒中史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主要表现有一侧面瘫、肢瘫(上、下肢或手肌力中至少有一项≤3级)、言语障碍和轻度的意识障碍(昏睡)。凡肌力均>3级、有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深昏迷、有出血史、消化性溃疡、血液病、严重高血压(收缩压超过200mmHg、舒张压超过120mmHg以上)、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害者,均不作入选标准。
, 百拇医药
60例患者随机分成依达拉奉联合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8~75岁,平均60.75±5.44岁;病程平均1.95±1.22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1例,EKG异常:ST-T改变10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脑梗死21例,丘脑梗死2例,脑叶梗死4例,脑干梗死2例,多发性梗死1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轻度(0~15)5例,中度(16~30)21例,重度(31~45)4例.对照组18例,女12例,年龄51~81岁,60.63±3.51岁,病程平均2.01±1.72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5例,糖尿病史3例;EKG异常:房颤5例,ST-T改变12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脑梗死18例,内囊梗死1例,丘脑梗死2例,脑叶梗死5例,脑干梗死2例,多发性梗死2例;(NDS):轻度(0~15)7例,中度(16~30)19例,重度(31~45)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灶大小、病情轻重、既往史与伴发病及发病后开始治疗时间有均衡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给药的基础上予依达拉奉30mk加生理盐水100mk静滴,2次/d,共10天。所有患者均血压监测,治疗前后查头颅CT、EKG、血液流变学、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疗效判定标准:两组在用药期间重点观察肌力、眼球活动和言语恢复、生活自理情况,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法[2]。该评分法神经损失最高分为45分,最低分为0分;轻度功能缺损为0~15分,中度16~30分,重度31~45分。治疗结束时的疗效按该评分法的神经缺损积分的减少并结合患者的生活状态进行疗效判定。
, 百拇医药
疗效评价为:01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0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0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0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0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06死亡。
统计方法:处理数据以X±S表示,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20.37±6.52分,治疗后为11.68±9.93分,对照组治疗前为20.37±7.36分,治疗后为14.75±8.71分,两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评分明显下降,P<0.01但以治疗组下降显著,治疗后两组平均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痊愈6例(20.0%),显著进步11例(36.7%)进步8例(26.7%)无变化5例(16.7%),恶化0例,总显效率为57.6%;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6.7%),显著进步7例(23.3%)进步11例(36.7%)无变化9例(25.0%),恶化1例(2.8%)总显效率为36.7%。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自由基清除剂。研究证明依达拉奉与自由基发生反应,生成低活性的依达拉奉自由基,因此可祛除脑组织缺氧时出现的过氧化脂质羟自由基等自由基,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阻止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扩大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的死亡,从而抑制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尽可能减少受损神经细胞的数量以最大限度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保留患者的正常功能。动物实践证实,及时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清除自由基,且其分子小,血脑屏障穿透率高(60%),易于到达梗死部位而发挥作用[3]。明显的减轻脑水肿及神经元的缺失。且越早应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越明显。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16-833
3 徐瑛,武祺,关颖.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3):115, 百拇医药(康 颖 于应霞 迟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