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家》 > 202004
编号:13845797
伊华:墓园是每个生命永远的家(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日 《健康之家》 202004
     从事这行后,有可能是把对外公外婆的小爱变成了对很多逝者家庭的大爱,我才逐步感觉这一块缺失慢慢被弥合了。

    安:尽管有小时候的遗憾,但一个走过T台,做过外企的人走入这行还是挺与众不同的。

    伊:二十几岁的时候,我跟普通的邻家女孩一样的,成家、立业、生育,28岁就完成了这些,别人眼里已经是完美人生。那时我有两个选择,第一做全职太太,但这不是我要的,除了女性角色,我还需要社会角色。另一个选择是切换一种角色,于是选择了这个具有挑战的职业。

    安: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伊:一进入这行,扑面而来的重击让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想得多了,我挑战的并不是职业,而是观念。

    记得1996年,我们想筹建阮玲玉纪念碑,于是我去找上海电影家协会。

    那是坐落在外滩的一幢老洋房,我敲开门,门里的人问:“你哪里的?”我说:“福寿园的,”他问:“福寿园是做什么的?”我说:“是个墓地。”话音未落,那扇重重的落地柚木门啪地一下就直接甩了过来,狠狠地撞到我头上,顿时起了个大包。

    我当然没有推门去论理,一大早去找人家,估计人家觉得很忌讳,上海话讲“触霉头”,我也理解人家,但是痛得钻心,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那一晚,我失眠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凭我们几个人一己之力,能不能脱胎换骨?我都有点怀疑了。

    另一个难题就是父母的反对,那次是我们家最大的一次矛盾。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特别不能理解,也接受不了的。说:“以后人家问我们,你女儿在哪里工作?我女儿在墓地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