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妇儿健康》 > 2005年第8期
编号:11105999
别怕,我在安慰自己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1日 《中外妇儿健康》 2005年第8期
     年轻的父母们经常对宝宝的一些奇特行为迷惑不解:喜欢吸吮手指;每天带着玩具熊形影不离;用头撞击物体才能入睡等等。这些行为显得很固执,如果强行剥夺,就会导致孩子哭闹。其实,大可不必过于紧张,这些都是婴幼儿的自我安慰行为。

    孩子的自我安慰,就是设法使自己感到舒服,缓解不安或不愉快。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害的,最终会随着孩子长大而被放弃。下面介绍几类自我安慰行为,帮助家长了解起因并消除误解。

    宝宝吸吮手指是否有害?

    新生儿会反射性地吸吮任何碰到嘴边的东西,这是一种求食的本能,是不用学的。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婴幼儿期,是阶段性的,大多数儿童的吸吮喜好在幼儿期至开始上小学时(即3~6岁期间)逐渐被放弃。

    吸吮手指的习惯是否会影响牙齿的发育呢?国外研究显示,虽然可能会影响乳牙的排列整齐,但对恒牙的发育并没有什么危害。一旦儿童放弃了此习惯,任何对口腔和乳牙的不良影响也会逐渐消失。

    “宠物”形影不离,是否应制止?

    任何填充布玩偶、长毛绒动物都可能成为孩子自我安慰的“宠物”。

    随着自主性的发展,很多幼儿从2岁开始,表现出对物体的依恋。幼儿对物体的依恋可持续到上小学前,随着自信心的发展和对外界兴趣的增加,孩子会最终放弃他的“宠物”。

    对孩子依恋他的心爱之物一般不要干涉,更不应生硬地制止甚至强行夺走孩子的依恋物。如果孩子对依恋物显得过分紧密,例如:不能分离、脏了不让洗、找不到不能入睡等等,则可适当限制或采取措施。如在孩子睡觉的时候清洗,准备两个一样的“宠物”交替使用或备用。

    以头撞击,脑子有毛病吗?

    很多孩子在婴幼儿期有击打自己身体的现象。不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都可能用头或手敲击桌子、床、墙。这是因为婴儿在6个月左右发育起节奏感,如随着节奏感强的音乐躺在摇篮里踢来踢去,他们很喜欢节奏,也逐渐会制造出一些节奏。

    如果你的孩子看上去是快乐的,而且发育一直是正常的,就不必忧虑孩子的脑子、心理是否有问题。不过,家长也要注意是否有意外性的危险。如在撞击的物体上是否有尖利的东西;如果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在语言和行为表现上有异常,或是经常情绪不好,则应尽快就医。

    婴幼儿在各个发育时期充分显示着自我的特点。如果无害就顺其自然,如果有潜在的危险,就设法以有益、有趣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转移孩子注意力的策略:

    1.给孩子一个让他感兴趣并能动手玩一会儿的玩具。

    2.与孩子做游戏、讲故事,如拍手、传球、玩偶表演等。

    3.给孩子做睡前全身按摩或捏脊。

    4.给1-2岁的婴儿可做床上的被动操。

    5.可用随时发生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如倾听窗外鸟叫或汽车声、看下雨等。

    摘自《父母必读》, 百拇医药(张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