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县孕产妇保健管理难点及对策浅析(1)
【摘 要】孕产妇保健管理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分娩后42天,医疗保健机构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的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是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的重要手段[1]。色达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边陲,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被列为四川省十大纯牧业县,平均海拔达到4127米,氧气十分稀薄,年均气温-0.1℃,常住人口95%以上为藏民族同胞。由于藏民族部落制沿袭至今,走婚习俗依然存在,民众生育观念极度落后,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严重缺乏,藏传佛教及其宗教文化根深蒂固,医疗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医疗技术水平总体低下等原因,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为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母婴保健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笔者对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色达县;孕产妇;保健管理;难点;对策
长期以来,色达县经济基础薄弱,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文化教育事业进步迟缓,藏民族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三级保健网络尚未全面建成,住院分娩意识难以养成,对此,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孕产妇的围产保健工作,是保障母婴安全,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1 孕产妇保健管理面临的困难
1.1 自我保健思想意识缺乏
色达县解放前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原始生态社会,男尊女卑观念浓厚,之后跨过封建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而思想意识形态长期停留在封建农奴制原始生态社会,社会发育程度低,女性围产期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孕周期中几乎不会主动接受医学检查,无法掌握围产期产妇保健指标和孕胎健康状况。
1.2 民族生活习俗造成孕产妇保健管理困难
1.2.1 藏民族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民族生活习俗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野外帐篷栖息,居无定所,流动性大,卫生条件差,氧气稀薄,交通通讯落后,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造成孕产妇保健跟踪服务落实不到位,难以准确掌握围产期保健信息,特别无法开启高危妊娠保健管理和及时救治绿色通道。
1.2.2 在不断追求生活质量的今天,孕产妇保健管理已被人们更为关注,但由于一些计划外生育人员对政策的躲避,孕产妇保健管理较难在这些人中普及,致使计划外生育成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绊脚石,因此如何改善计划外妊娠孕产妇的保健管理已成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难题[2]。藏民族民风民俗丰富多样,人们走婚习俗沿袭至今,对计划生育政策仍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女性多胎多产现象依然普遍,胎产间隔时间短,产妇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围产期保健管理难以见到成效。
1.2.3 藏民族群众世代沿袭的游牧生活造成了女性对待产讳莫如深的习惯,很多女性生产怕外界知道,偷偷躲在家里生产,不愿意进医院住院分娩。当前国家实施的住院分娩补助500元的项目标准相对较低,难以激励群众主动接受住院分娩。加之高龄孕产妇比例普遍偏高,高危妊娠人群人群大大增加,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风险显著升高,这些进一步加重了孕产妇保健管理的难度。
1.3 母婴保健知识普及率低
1.3.1 色达县经济基础薄弱,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广大农牧民群众固有思想观念改变困难,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持观望态度,全县文化教育事业总体进步迟缓,对母婴保健知识缺乏认同感,长期保留藏民族生活禁忌,习惯依赖藏民族沿袭的传统生育方法,造成母婴保健知识难以深入人心,普及率得不到提高,加大了孕产妇保健管理难度。
1.3.2 孕产妇保健管理宣传形式缺乏多样化,宣传资料制作更新意识不浓,结合藏民族特色文化的意识不强,宣传品种单一,基层医务人员严重不足,“走村串户”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与相关部门多种渠道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强化孕产妇的保健意识的工作做得不够,也是造成孕产妇保健管理困难的决定性因素。
1.4 藏传佛教及其宗教文化根深蒂固,固有思想难以得到解放
色达县是典型的藏民族纯牧业县,藏传佛教及其宗教文化氛围浓厚,民众相信因果轮回,忌杀生,女性一旦怀孕,即使围产期身体不健康状况不佳,胎儿发育不正常,也不愿接受医学终止妊娠,造成高危妊娠、畸胎出生的风险大大增加。
1.5 妇幼保健三级网络不健全,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编制不足,量少质弱
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是指县、乡(镇)、村应建立健全相对固定的医疗保健机构,配置专业对应的妇幼人员负责妇幼卫生工作。色达县尽管建立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但尚无专职从事孕产妇保健管理的人员,大都兼职且呈超负荷工作状态,专业技术人员量少质弱,网络底层管理力量严重不足。
1.6 协作服务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孕产妇保健管理是一项社会公益性活动,需要卫生计生与公安、财政、民政、妇联、红会等职能部门和机构的通力配合、相互协作、各施其职,加大社会动员,建立健全长效协调服务机制,强化巩固协调服务意识,形成孕产妇保健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1.7 医疗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孕产妇保健管理需要借助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加以实施,目前色达县医疗设施设备总体较为齐全,但与发达地区比较还相对落后,高端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总体保健诊疗技术还达不到孕产妇保健管理的需求,这也是造成孕产妇保健管理困难的因素之一。
2 改善孕产妇保健管理的对策
2.1 政府保障,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长效机制
2.1.1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原则。孕产妇保健管理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应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部门协作,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强调行政管理与业务技术指导并重,形成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
2.1.2 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医疗卫生部门应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卫生优势资源,严格执行“谁接诊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首诊建册、追踪随访、定期保健”制度,对孕产妇实行动态服务管理,抓住绩效管理制度,注重奖惩分明,激发医疗卫生行业尖端技术人才主动投身保健管理的潜能和热情,确保孕产妇保健管理循序渐进。(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