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青春期健康》 > 2009年第10期
编号:12050706
六十华诞青春记忆(4)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0月1日 《青春期健康》 2009年第10期
     这样的评价后,张秉贵的心里还是有一些不舒坦,他有点不服自己每天这么热情地招待顾客,为什么还得到这样的评价呢?后来他又想:光热情等于蛮干,还得动脑子。于是张秉贵便开始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终于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后来他又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每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

    就这样,张秉贵秉着自己“高服务质量”、“优服务态度”成为当时最受顾客欢迎的明星售货员,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热情对待,连坐公共汽车,都有人主动给他让座,和他亲切交谈。

    70年代偶像链接

    现代毕昇——王选

    技术与市场结合,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 http://www.100md.com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激情的岁月

    八十年就像一个新潮的美丽女郎,虽然已经收起了她时尚的衣裙,锁上了自己珍贵的皇冠。但是不能否认她也曾年轻、朝气蓬勃、激情燃烧过。八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大潮继续向前推进,由北向南吹到了广东。最著名的就是邓小平同志用神笔在南海边画下一个圈,转眼将小渔村变成了大都市。

    有人说,八十年代是体育开始辉煌的时代,许海峰打响了中国奥运冠军的第一枪,中国女排打下了“排球五连冠”,中国人向世界证明自己不再是东亚病夫;又有人说,八十年代是思想空前开明的一个年代,女人走出厨房、走向社会。撑起了半边天,外国文化如潮水般向我们涌过来;还有人说,八十年代是飞速发展的一个时代,众人兴致勃勃,齐头并进,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娱乐皆空前发展,于是涌现大批优秀人物。
, 百拇医药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进行的如火如荼,人们的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在集体与个人之间如何抉择成了人们思考的问题。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诠释了一种力量——集体团结的力量。

    中国排球五连冠群体: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燃烧着我们

    偶像事迹:

    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是指

    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冠的队伍。

    画外音:

    集体团结的力量创造最后的胜利

    回忆起自己幸运地参与“五连冠”的过程,梁艳说:“其实那时(第五次夺冠时)的中国女排实力已经大打折扣,只是底气仍在,余威尚存,我也一身伤病,状态平平,留下继续干,与其说是期待‘五连冠’,不如说是一种使命感。后来张蓉芳、郎平临危受命带队出征,我相信也是为了所谓的‘五连冠’。我们还能拿到第五次冠军,绝对靠的是集体。”
, 百拇医药
    八十年代,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难以抉择。很多人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弃集体利益于不顾。中国女排用她们优秀的成绩实实在在地提醒人们:只有集体团结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这才有了后面全国上下争着学习女排“团结向上”精神的浪潮。

    藏克家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张华死了,他却活在历史长廊的画框里。与其他牺牲自己营救别人的人不同,张华虽然做出了救人的壮举,但是却没有救活别人。留给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评价在他死后愈演愈烈,终于导致社会舆论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命价值观争论。

    张华: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同样的珍贵

    偶像事迹:

    张华,(1958年~1982年)黑龙江省虎林县人。劳动模范,中国共产党党员。为搭救一名掉入粪池的69岁农民而牺牲,年仅24岁,是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的一名学生。
, 百拇医药
    画外音:

    让时光倒流,回到张华牺牲的那一天

    1982年7月11日星期天的中午,张华本与同学约好参加篮球比赛。当他经过西安康复路南口,他听到一声急切地大喊“快救人啊!”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快步赶到现场。原来,69岁的掏粪老汉魏志德在康复路厕所掏粪时,被粪池散发出的沼气熏倒,跌入三米多深、池口只有两尺见方的蓄粪池,当时,裁缝师傅李正学正要下去救人。看到这种情况,张华一把拽住李师傅说:“您年纪大,不要下,让我下!”

    张华牺牲到底值不值

    有很多人认为张华死得不值得,太没有价值。不仅没有救活别人,自己也牺牲了。张华并不知道在他死后会引爆一场举国上下的大争论。有的人说:“大学生是当时的天之娇子,尤其是像张华这样成绩优异的人才,他应该留着自己的生命为祖国将来做贡献。”有的人说:“张华折射的正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做大事不一定就是报效祖国。尊敬每一个人的生命也是报效祖国的一种方式。”
, http://www.100md.com
    张华死了,我们无法推测他当时的内心抉择。张华自己是学医的,难道他会不懂沼气对人命的威胁?当时裁缝李师傅已经准备下去救老汉,张华完全可以不多此一举。为什么在最后他要说“您年纪大,不要下,让我下。”在生死攸关的面前,人们往往会选择让自己生,有几个会选择让自己死?张华应该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那个年代,人们还保留着一些旧社会教育的残余思想,将人视为有贵贱等级之分的。你可以救一个科学家,救位老师,但是为救一位掏粪的老农民而牺牲天之娇子太不值得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华的事迹就像一根导火线,点燃了人们如何选择个人价值的争论之战。在张华的眼里,人没有贵贱等级之分,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同样的珍贵。

    我们应该将张华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珍爱每一个生命。

    作为一个残疾人,不能上学接受正规的教育,不能享受健全人的正常生活,不能分享正常人可以感受到的快乐。但是张海迪,一个三分之一的身躯失去知觉的人却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的全部课程,翻译了十几部英文小说,写下了很多励志书籍。
, http://www.100md.com
    张海迪:一个三分之一身躯失去知觉的姑娘感动了全中国

    偶像事迹:

    张海迪,1955年出生于济南。5岁患脊髓病,高位截瘫。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残疾而放弃自己,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用行动诠释了一个人生存在世上的意义。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主席。

    画外音:

    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幸福的,他们赶上了好时候,没有受过穷,没有挨过饿。接触到了许多新的事物,是他们的前辈年轻时无法享受到的。正赶上“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真正可以享受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候,八十年代的青年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何在。当物质都不再缺乏的时候,开始思考如何追求自己的人生。

    张海迪说:“生命不止,就应该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并用自己的行动切切实实地证明了这点。活着,不仅仅只是活着。一个身残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四肢健全、衣食无忧的正常人呢?

    怀着这样的思考,当时全社会都在倡导:学习张海迪,做对

    ,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