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青春期健康》 > 2012年第12期
编号:12353359
六祖慧能与中国禅风(上)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青春期健康》 2012年第12期
     早年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属于“格义时期”,时间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到公元五世纪。所谓格义,是指用老庄的哲学语言来解释和比附佛教的教义,使佛教教义更能方便地为中国人所理解,也称作“以庄解佛”。因为僧肇善于以老庄玄学化的语言来表达佛教的般若空义,深受那些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土人士欢迎,而且他的“动静一如”,“有无齐观”,“事理不二”等思想,他强调出世不离入世,使玄远的思想哲理转向现实生活的态度,把魏晋以来的般若学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对禅宗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僧肇英年早逝,其后影响大的是鸠摩罗什的另一高足竺道生,亦称道生。古代高僧在姓名前冠以“竺”字,意味着他的老师是印度人。史称道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东晋隆安五年(401)投罗什门下,和僧肇一起翻译大、小品《般若经》。

    道生时代,《涅磐经》已经译出。在此之前,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一阐提人(断了善根的人)除外。这个好像有点今天的“血统论”味道。所以道生认为,因为众生的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亦可成佛。这样的观点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因此他被赶出僧团,逐出京城。当后来新翻译出的《涅磐经》中果有一阐提人有佛性一说,与道生“合若符契”时,才使道生重新从异端回归主流,并且名声大振。他所主张的人人皆有佛性说流传极广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