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与国学(3)
我们今天研究“国学”这个概念的渊源与流变,我可以说,张之洞在《劝学篇》里讲的“旧学”,梁启超转述的时候讲的“中学”,跟“国学”的概念——梁启超和黄遵宪1902年讲的“国学”的概念——几乎是同等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国的这套学问。可是,当时虽然这么讲了,甚至上海还出版了一个刊物叫《国粹学报》,讲“国学”的多了,讲“国粹”的多了,但是对于什么是“国学”,没有人作分疏。
时间一直到1923年,大家知道,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这个时间很重要。在1923年的时候,北京大学的“国学门”要出版一个刊物,叫《国学季刊》。北大这个《国学季刊》的发刊词请胡适之先生来写,胡适之先生就在这个发刊词里讲——他因为有西学的底子,又有中学的底子,他喜欢下定义——什么是国学呢?他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国故”是谁提出来的呢?他说自从章太炎先生写的一本书叫《国故论衡》,“国故”这个词,大家就觉得可以成立了。这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胡适之先生第一次对国学的概念作了一次分疏。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概念的内涵太宽,所以胡先生这个定义事实上没有被学术界采纳,后来很长时间,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不讲这些了——“国学”的概念继续讲,但不再有人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为什么呢?“国故”这个概念太庞杂,古代的社会制度、古代的人物、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风俗、习惯、衣饰都包括在里面。如果“国学”就是研究这些漫无边际的所有中国历史上的这些东西,你就把握不住主要内容了。
, 百拇医药
所以,事实上,学术界没有采纳胡先生的定义,学术界不约而同地在三十、四十年代都认可“国学”的另一个定义,就是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什么是中国的“固有学术”呢?就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当然唐代的文化内容多了,经学在唐朝也很发达,有《五经正义》——但唐朝的佛学的地位格外突出。而到宋代的时候,一个新的哲学流派出现了,就是理学,以朱子为集大成的理学。而到明代,则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刚才杜维明先生讲了。清代中叶的时候——主要是乾隆时期,清代的学术比较发达——这时候的学问,以考据为主要特征,也叫“朴学”,甚至也叫“清代汉学”。就是这样一个学术史的流变,大家觉得这就是“国学”。你看钱穆先生在北大讲国学的时候——后来整理成书叫《国学概论》——他首先讲,“国学”这个概念将来“恐不立”,然后说明,他书中讲的是“本国学术思想的流变和变迁”。
马一浮重新定义国学
而在马先生给“国学”重新下定义的时候,也说:“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这个定义合适不合适呢?不合适。因为人家会问:你是指哪个时代的学术呢?先秦的、两汉的、魏晋南北朝的、唐代的、宋代的、明代的、还是清代的?还有,你是指哪一家的学术?讲中国的学术,不仅有儒学,还有道家,还有道教,还有佛学,你是指哪一家的学术呢?所以,马先生觉得把国学定义为“中国固有学术”,还是太笼统,太宽泛。所以他在1938年5月,你们浙江大学转移到江西的泰和,在那里,竺可桢校长请马一浮先生去开了一个国学讲座。
, 百拇医药
关于马先生在浙江大学开国学讲座这件事可以写一本书,竺先生一到杭州就任——他是大气物理学家,也是中研院的院士——他刚到杭州,不到两个礼拜,就听说此地有个马一浮,立刻登门拜望,邀请马先生到浙大来任教。马先生拒绝了。要知道,马先生不愿在大学里任教,这话说来很长,一会儿再作补充。过了不久,竺校长又带着人去了,再次恳请马先生来学校任教,马先生又没有同意。第三次,他又去了——这个中国传统的礼仪,凡事不过三,三次邀请,对方不好再拒绝了——于是谈到用何种名义去开讲座,马先生想到是否可以用“国学讲习会”的名义。因为马先生不是教授,也没有职称,他觉得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身份名义。他自己提出,可不可以就叫“国学大师”。以马先生的学问和身份,“国学大师”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呢,浙江大学的领导研究,说是以“研究会”的名义肯定不行,那是要成立组织了,需要党中央批准。至于“大师”的名字,认为有点像佛教,也不好,就没谈成。
不久,日本人打来了,浙江大学迁移到江西的泰和了,马先生自己也去逃难了。开始他逃难到了富阳、桐庐一带,几个亲戚,几个学生,一百箱书。他们就商量,马一浮先生这个时候想,如果跟浙江大学一起逃难是不是会好些?于是马先生给竺校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措辞之典雅,表达意思之婉曲,只有马一浮写得出来。我能记住信中的很多句子,不讲给大家了,讲的时间超过了。然后是,竺校长接到此信,如获至宝,如何如何。马先生到了泰和,就在1938年5月的一天,开了国学讲座。
, http://www.100md.com
马一浮国学讲座的第一讲,就是从“揩定国学名义”开始,他提出,时下关于“国学”是固有学术的提法,还是太觉“广汎笼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该摄诸学,唯‘六艺’足以当之。”“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孔子之教。就是马一浮先生认为,国学就应该是“六艺之学”,这是他给出的新的不同于已往的国学定义。“六艺”就是“六经”,是中国学问的最初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他提出的国学的这个新定义,长期没有人闻问——这里我得稍微表彰一下自己——直到2006年,我写《论国学》,才把马一浮先生的国学定义重新提斯出来。从那以后,七八年的时间,我不断写文章,演讲,倡导,鼓吹,不遗余力。虽然不见有谁写文章跟我讨论,但是我知道,大多数人不赞成我的看法,觉得刘梦溪竟然认为国学就是“六经”,这不是把“国学”等同于“儒学”吗?其实“六艺”不光是儒学的源头,道家的源头可以直接追溯到《易经》,“六经”是和文史哲各科都不相重复的我国学术的一门最高的学问。
马一浮提出这样一个国学定义,它的了不起之处在哪里呢?它可以跟教育结合起来。你讲“国学是中国的固有学术”,那是关于学术史流变的学问,专业人员研究起来尚且不无困难,你怎么可能叫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其他学科都来关注这样一个“国学”呢?一般民众更不用说了。既然叫“国学”,就不能跟一般民众不发生关联。如果定义“国学”是“六艺之学”,就是“六经”,跟全体民众都会有关系。马先生的两位朋友——刚才讲到的熊十力和梁漱溟——熊先生就讲过,“六经”是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基本依据。你要了解“基本依据”这四个字,实际上是说中国人的精神源头和根底在“六经”。所以如果把“国学”定义为“六经”的话,它就可以进入现代的教育。
, http://www.100md.com
国学和“六经”的价值论理
“六经”的文词很难读,怎么进入呢?但是我告诉大家,《论语》和《孟子》可以看做是“六经”的简约的、通俗的读本,因为孔子和孟子讲的思想,就是“六经”的思想。孔孟阐述的义理,就是“六经”的基本义理。我把“六经”的基本义理概括为“敬”、“诚”、“信”。刚才杜先生讲到“诚”、“信”,但是我把“敬”放在了最前面。这个“敬”是什么?就是人的“自性庄严”。你看马先生在《复性书院演讲录》里面,主要讲的是一个“敬”字。“敬”是个体生命的庄严,是人性的至尊至重,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我甚至认为“敬”已经进入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这种“自性的庄严”,是不是一般人不能实现呢?马先生当然实现了。我刚刚讲的陈寅恪,一生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然是“自性的庄严”的变现。马先生对这个“敬”字的解释,有一极重要的特见,他说《论语》里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是什么,马先生说“志”就是“敬”。因此这个“敬”是不可以夺的,已经构成个体生命的精神信仰,当然不可以“夺”了。
, 百拇医药
学者、知识人士有“自性的庄严”,一般人士、没有文化的人有没有“自性的庄严”?当然有。我们看《红楼梦》,当贾赦要娶鸳鸯做妾的时候,鸳鸯坚决不允,做了很多极端的举动,包括破口大骂,甚至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所彰显的就是鸳鸯这个年轻女性的“自性的庄严”。
最近我在一篇对话文章里,叫《重建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就讲了这个问题。人的“自性的庄严”,是人的良知,匹夫匹妇都可以做到,男女老少都可以做到,有文化没文化都可以做到。我们当下所缺的,就是这种人的“自性的庄严”。当代文化价值理念的建构,亟需添补的,就中国传统这一块,我讲的以“敬”来带领的这些价值,应该是最重要的。
而以“六经”为内容的国学,就可以通过教育的环节,和全体国民联系起来。所以我主张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二年级开设国学课。当然文化价值的建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现代文明的观念、途径、方式、礼仪,也需要填补建构。传统不能割断,世界也不能脱离,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
(编辑 凤池), http://www.100md.com
时间一直到1923年,大家知道,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这个时间很重要。在1923年的时候,北京大学的“国学门”要出版一个刊物,叫《国学季刊》。北大这个《国学季刊》的发刊词请胡适之先生来写,胡适之先生就在这个发刊词里讲——他因为有西学的底子,又有中学的底子,他喜欢下定义——什么是国学呢?他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国故”是谁提出来的呢?他说自从章太炎先生写的一本书叫《国故论衡》,“国故”这个词,大家就觉得可以成立了。这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胡适之先生第一次对国学的概念作了一次分疏。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概念的内涵太宽,所以胡先生这个定义事实上没有被学术界采纳,后来很长时间,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不讲这些了——“国学”的概念继续讲,但不再有人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为什么呢?“国故”这个概念太庞杂,古代的社会制度、古代的人物、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风俗、习惯、衣饰都包括在里面。如果“国学”就是研究这些漫无边际的所有中国历史上的这些东西,你就把握不住主要内容了。
, 百拇医药
所以,事实上,学术界没有采纳胡先生的定义,学术界不约而同地在三十、四十年代都认可“国学”的另一个定义,就是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什么是中国的“固有学术”呢?就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当然唐代的文化内容多了,经学在唐朝也很发达,有《五经正义》——但唐朝的佛学的地位格外突出。而到宋代的时候,一个新的哲学流派出现了,就是理学,以朱子为集大成的理学。而到明代,则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刚才杜维明先生讲了。清代中叶的时候——主要是乾隆时期,清代的学术比较发达——这时候的学问,以考据为主要特征,也叫“朴学”,甚至也叫“清代汉学”。就是这样一个学术史的流变,大家觉得这就是“国学”。你看钱穆先生在北大讲国学的时候——后来整理成书叫《国学概论》——他首先讲,“国学”这个概念将来“恐不立”,然后说明,他书中讲的是“本国学术思想的流变和变迁”。
马一浮重新定义国学
而在马先生给“国学”重新下定义的时候,也说:“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这个定义合适不合适呢?不合适。因为人家会问:你是指哪个时代的学术呢?先秦的、两汉的、魏晋南北朝的、唐代的、宋代的、明代的、还是清代的?还有,你是指哪一家的学术?讲中国的学术,不仅有儒学,还有道家,还有道教,还有佛学,你是指哪一家的学术呢?所以,马先生觉得把国学定义为“中国固有学术”,还是太笼统,太宽泛。所以他在1938年5月,你们浙江大学转移到江西的泰和,在那里,竺可桢校长请马一浮先生去开了一个国学讲座。
, 百拇医药
关于马先生在浙江大学开国学讲座这件事可以写一本书,竺先生一到杭州就任——他是大气物理学家,也是中研院的院士——他刚到杭州,不到两个礼拜,就听说此地有个马一浮,立刻登门拜望,邀请马先生到浙大来任教。马先生拒绝了。要知道,马先生不愿在大学里任教,这话说来很长,一会儿再作补充。过了不久,竺校长又带着人去了,再次恳请马先生来学校任教,马先生又没有同意。第三次,他又去了——这个中国传统的礼仪,凡事不过三,三次邀请,对方不好再拒绝了——于是谈到用何种名义去开讲座,马先生想到是否可以用“国学讲习会”的名义。因为马先生不是教授,也没有职称,他觉得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身份名义。他自己提出,可不可以就叫“国学大师”。以马先生的学问和身份,“国学大师”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呢,浙江大学的领导研究,说是以“研究会”的名义肯定不行,那是要成立组织了,需要党中央批准。至于“大师”的名字,认为有点像佛教,也不好,就没谈成。
不久,日本人打来了,浙江大学迁移到江西的泰和了,马先生自己也去逃难了。开始他逃难到了富阳、桐庐一带,几个亲戚,几个学生,一百箱书。他们就商量,马一浮先生这个时候想,如果跟浙江大学一起逃难是不是会好些?于是马先生给竺校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措辞之典雅,表达意思之婉曲,只有马一浮写得出来。我能记住信中的很多句子,不讲给大家了,讲的时间超过了。然后是,竺校长接到此信,如获至宝,如何如何。马先生到了泰和,就在1938年5月的一天,开了国学讲座。
, http://www.100md.com
马一浮国学讲座的第一讲,就是从“揩定国学名义”开始,他提出,时下关于“国学”是固有学术的提法,还是太觉“广汎笼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该摄诸学,唯‘六艺’足以当之。”“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孔子之教。就是马一浮先生认为,国学就应该是“六艺之学”,这是他给出的新的不同于已往的国学定义。“六艺”就是“六经”,是中国学问的最初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他提出的国学的这个新定义,长期没有人闻问——这里我得稍微表彰一下自己——直到2006年,我写《论国学》,才把马一浮先生的国学定义重新提斯出来。从那以后,七八年的时间,我不断写文章,演讲,倡导,鼓吹,不遗余力。虽然不见有谁写文章跟我讨论,但是我知道,大多数人不赞成我的看法,觉得刘梦溪竟然认为国学就是“六经”,这不是把“国学”等同于“儒学”吗?其实“六艺”不光是儒学的源头,道家的源头可以直接追溯到《易经》,“六经”是和文史哲各科都不相重复的我国学术的一门最高的学问。
马一浮提出这样一个国学定义,它的了不起之处在哪里呢?它可以跟教育结合起来。你讲“国学是中国的固有学术”,那是关于学术史流变的学问,专业人员研究起来尚且不无困难,你怎么可能叫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其他学科都来关注这样一个“国学”呢?一般民众更不用说了。既然叫“国学”,就不能跟一般民众不发生关联。如果定义“国学”是“六艺之学”,就是“六经”,跟全体民众都会有关系。马先生的两位朋友——刚才讲到的熊十力和梁漱溟——熊先生就讲过,“六经”是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基本依据。你要了解“基本依据”这四个字,实际上是说中国人的精神源头和根底在“六经”。所以如果把“国学”定义为“六经”的话,它就可以进入现代的教育。
, http://www.100md.com
国学和“六经”的价值论理
“六经”的文词很难读,怎么进入呢?但是我告诉大家,《论语》和《孟子》可以看做是“六经”的简约的、通俗的读本,因为孔子和孟子讲的思想,就是“六经”的思想。孔孟阐述的义理,就是“六经”的基本义理。我把“六经”的基本义理概括为“敬”、“诚”、“信”。刚才杜先生讲到“诚”、“信”,但是我把“敬”放在了最前面。这个“敬”是什么?就是人的“自性庄严”。你看马先生在《复性书院演讲录》里面,主要讲的是一个“敬”字。“敬”是个体生命的庄严,是人性的至尊至重,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我甚至认为“敬”已经进入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这种“自性的庄严”,是不是一般人不能实现呢?马先生当然实现了。我刚刚讲的陈寅恪,一生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然是“自性的庄严”的变现。马先生对这个“敬”字的解释,有一极重要的特见,他说《论语》里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是什么,马先生说“志”就是“敬”。因此这个“敬”是不可以夺的,已经构成个体生命的精神信仰,当然不可以“夺”了。
, 百拇医药
学者、知识人士有“自性的庄严”,一般人士、没有文化的人有没有“自性的庄严”?当然有。我们看《红楼梦》,当贾赦要娶鸳鸯做妾的时候,鸳鸯坚决不允,做了很多极端的举动,包括破口大骂,甚至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所彰显的就是鸳鸯这个年轻女性的“自性的庄严”。
最近我在一篇对话文章里,叫《重建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就讲了这个问题。人的“自性的庄严”,是人的良知,匹夫匹妇都可以做到,男女老少都可以做到,有文化没文化都可以做到。我们当下所缺的,就是这种人的“自性的庄严”。当代文化价值理念的建构,亟需添补的,就中国传统这一块,我讲的以“敬”来带领的这些价值,应该是最重要的。
而以“六经”为内容的国学,就可以通过教育的环节,和全体国民联系起来。所以我主张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二年级开设国学课。当然文化价值的建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现代文明的观念、途径、方式、礼仪,也需要填补建构。传统不能割断,世界也不能脱离,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
(编辑 凤池),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