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文字背后的深情(3)
许多小孩子很喜欢直抒胸臆的诗文,因为能看懂。长大一点就不大喜欢,因为看得太懂,没味道了。其实,对于直抒胸臆,不能说它太直白不好,也不能说它太直白就好。要看它直白的背后有没有深沉而又强烈的情感支撑。如果有,几句交心,一声呐喊,脱口而出,就感天动地。所以晋武帝被《陈情表》感动了,我们被杜甫感动了。因为人家不矫情,不做作,是真有话想要说,真有情感想要表达。胡震亨(明朝一个文学家,也是藏书家)这样评价杜甫:“杜公七律,正以其负力之大,能直抒胸臆,广酬事物之变而无碍。”(《唐音癸签》)“负力之大”这四个字,真是说中了要害。没这四字,直抒胸臆就成了无病呻吟。许多高中生作文糟糕,问题就在这里。
培育情怀是归宿
读懂抒情类文言文,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现有的考试命题,能不能真正读懂深刻复杂的情感,对得分影响并不大——培育情怀才应该是最终的归宿。
学习文言文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
第一是文字之境,通过疏通文字掌握文言文某些语法现象。文言文和我们今天的白话文不一样,不掌握一些语言现象,就不能够准确理解古人的意思。这是很多老师教学的重点,带着学生去疏通文字,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文言文知识体系。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实词里有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里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等。这些要不要掌握?当然要,而且我认为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达到文字之境,不然就没有办法读。
第二重
只达到文字之境还不够,得上升到“文学之境”,要品味它的语言,鉴赏它的语言之美和形象之美。尤其是抒情类的文言文,语言千锤百炼,蕴含着深厚的人生体验和个人情感,在抒情过程中,每一处景,每一种物,都富有形象的美。不品味这些,基本等于没上过语文课。
第三重
但文学之境,也不是最终的归宿,尤其是抒情类的文言文,最后还要到“文化之境”上去,品味作者的思想和情怀,及其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有哪些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简言之,用心灵感悟心灵,用智慧吸纳智慧,用情怀培育情怀。
古人写一篇好文章不容易,有感而发,文以载道。他的文字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如果和文本之间没有心与心的交流,你怎么能懂得其中的情感?你怎么理解屈原江边纵身一跃?你怎么理解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你怎么理解杜甫一饭未尝忘君?你怎么理解苏东坡“兹游奇绝冠平生”?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在不同的环境下该如何选择进退、取舍、去留?什么时候忧,什么时候乐?什么是轻,什么是重?这都是文化。有了文化,懂了情感,你才能开始接受伟大人物的熏陶,你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自己的情怀。, 百拇医药(李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