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的变迁与展望(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可由感染、肿瘤、创伤、中毒、病理产科、肝病、血管病、热射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引起。经典DIC通常是指在上述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大量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強,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由于DIC致病因素的不同,其所对应 DIC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特点也各有不同,故此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现行的诊断标准也很难对各种病因的DIC都做到精确诊断。因此,本文拟针对DIC概念的演进、DIC现行诊断标准的评价、DIC亚型分型诊断标准和研究展望几个方面进行介绍。DIC概念的演进
1928年,美国Gregory Shwartz man博士发现将少量的脑膜炎双球菌培养滤液注射到家兔皮下,经过8~24小时后,再将少量的同一滤液注射到静脉中时,4~8小时左右在皮内注射部位可引起出血和坏死等强烈的皮肤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