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青春期健康》 > 2019年第4期
编号:13318471
于敏:隐身28年的“共和国铸剑师”(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日 《青春期健康·下半月》 2019年第4期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随着指挥员一声“起爆”的指令,一架飞机的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弹体降到距地面2900多米的高度时,只听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红色烟尘向空中急剧翻卷,愈来愈大,火球也愈来愈红。火球上方渐渐形成了草帽状云雾,与地面卷起的尘柱形成了巨大的蘑菇云。

    1967年6月17日下午,新华社在《新闻公报》上发表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喜报

    强烈的光辐射,将距爆心投影点400米处的钢板铸件烧化;700米处的轻型坦克被完全破坏;冲击波把距爆心投影点近3千米、重约54吨的火车吹出18米,近4千米处的半地下仓库被揭去半截,14千米处的砖房被吹散……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 百拇医药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中国的速度创下了世界之最: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其爆炸威力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大音希声,数十年秘密奉献的隐士生涯,让于敏面对外人时,养成了谨慎少言的习惯,他不喜欢接受采訪,也不认可被记者冠予的“中国氢弹之父”头衔,总说那些成绩都是团队的贡献,是集体的荣誉。

    运筹帷幄

    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黄祖洽、秦元勋等曾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昔日群星闪耀,如今只剩下于敏、周毓麟、何桂莲三人。

    于敏也想过离开,但“估计自己走不了”。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
, 百拇医药
    1984年冬天,于敏在西北高原试验场进行核武器试验。当地寒风刺骨,沙尘漫天,积劳成疾的他突然浑身发抖,嘴唇青紫,继而头上直冒冷汗。同事们一看吓坏了,“老于,先去看病吧!”“这个节骨眼上我怎能离开,抓紧工作吧!”因核试验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身体十分虚弱的于敏没有离开试验场半步,而是在这黄沙大漠中高声吟诵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壮诗句,圆满完成了任务。

    1986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核战斗部的设计水平已接近极限,做再多核试验,其性能也不会有大的提高。为了保持自己的核优势,限制别人发展,他们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倘若那时中国该做的热核试验还没做,该掌握的数据还未得到,核武器事业可能功亏一篑。

    听了于敏的忧虑,邓稼先也有同感。于是,由于敏起草,邓稼先修改,胡思得执笔,向中央递交了报告,希望加快热核试验进程。后面发生的事果然如于敏所料。1992年,美国提出进行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于敏等人的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
, 百拇医药
    针对禁核试,于敏提出了以精密实验室实验等几个方面支撑禁核试后武器研究的设想,该建议被采纳并演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四大支柱。

    于敏的谋略,“拆”掉了美国的阴谋。因此,于敏又被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从某种程度上看,他甚至做到了像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兵者,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也。如不得已而用之,应藏于九地之下,应动于九天之上。

    名藏九地之下,声动九天之上。这正是像于敏那样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一大批核武研究者们的写照。

    (编辑 冀青艳), http://www.100md.com(王玉琴)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