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心理医生》 > 2014年第3期
编号:12814253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传承与创新初探(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家庭心理医生 2014年第3期
     民国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在卫生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全科医师制度、农村卫生网络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公医制度、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等先进的卫生改革思想对本轮新医改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3 建国后人民政府在实践中理清医改的思路,探索医改的路径,为本轮医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后,党和政府围绕卫生服务的效率、公平、可及性,根据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多次改革。从总体上看,建国后的历次医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978年服务均等化改革,1985年-2003年卫生服务效率化改革,2003年至今卫生服务公益化改革。

    3.1 1949年-1978年服务均等化改革: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们面临的是"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景象。为迅速恢复社会生产力,捍卫新生政权,1950年8月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确定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1952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后增加: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4]。从建国后直至文革,我国的卫生事业改革主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政府统领,政事合一。这一时期,基于计划经济的特点,我国的卫生事业主要参照前苏联卫生管理模式和相关制度形成需、供、保、管四位一体的国家卫生管理格局。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度、合作医疗覆盖全国绝对大数人口,国民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5]。二是定位明确,重点突出。政府主要致力于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和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