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情感过滤假说
摘要: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和信念。自我效能感是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延伸而来,具体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说"。自我效能感一提出,人们就看到了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于是出现了学科特定自我效能。在我国,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领域的自我效能刚开始受到重视。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情感过滤假说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336-01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各种不同现实的能力之判断,它对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学习的技巧和策略后,能否使这些策略知识持续地运用下去,并且不断鼓励自己上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延伸而来,具体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说"。
1社会学习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班杜拉将认知和行为联系起来考察社会学习,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指出[1]:"行为、人的内部因素和环境影响三者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决定"。在班杜拉看来,"心理机能就是人、行为以及环境这三种决定因素之间的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79 字符。